2
不足:
内河水质待改善
“带朋友坐船游民歌湖,眼睛看到的景是美的,鼻子闻到的却是臭的”、“有的内河完全就成了污水排放通道”、“关键还是要改善水质,水质不好,再多水也没有用”……当天的座谈会上,代表们对南宁水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普遍认为内河截污治污滞后、水质差是目前南宁水城建设存在的一大问题。
这一点,与相关单位近期在开展水城建设中期评估问卷调查时的结果一致(见右方问卷调查)。
“2014年城区18条内河除八尺江为V类水质,其他内河均为劣V类水质”,《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南宁内河存在氨氮、总氮、总磷等多种超标污染物。据介绍,按照地表水国家标准,水质分五类,类别越高,水质越差。而劣V类水的污染程度已超过V类,表明这些内河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与《南宁中国水城建设规划》中,总体水质达到III—IV类水质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与会代表们建议,下一步水城建设应加强排污管网建设和污水治理,让水质清澈起来,并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存储、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
另据了解,随着老口枢纽及补水网的建成,未来南宁内河将有活水引入,水质有望得到改善。
3建议:
增加亲水景观
“水面的增加,不宜简单地扩宽河道或开挖湖泊。”针对《南宁中国水城建设规划》中提到的,2020年中心城区水面率要达到12.5%,受托开展南宁水城规划建设中期评估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南宁水城建设不宜以水网扩建为重点,12.5%的水面率目标缺乏必要的水文分析论证,建议不作为强制性约束指标。
据介绍,南宁市现在水面率为8.68%,老口枢纽建成、邕江水位提升至67米后,邕江城区段水域面积将增加,城市水面率可增加至9.92%。如果要达到12.5%水面率,意味着仍需新增9.29平方公里的水域。然而,一来南宁市内河周边大多为城市建成区,扩建河湖水体相对困难。二来,盲目扩大水面,部分河湖设计尺寸过大,流域自身径流难以支持,将带来补水运行成本高、水体更换周期增长、水质恶化风险加大等问题。
“能不能多设计一些亲水步道,或者建设一些由城市绿道串联起来的水城景观带,让市民可以更多地临水亲水。”座谈会上,多位代表建议,南宁水城建设应多建设一些亲水设施和人文景观,建议南宁水城建设与南宁绿城更好地融合,并且结合南宁亚热带气候和广西民族元素等,打造更有南宁自身特色的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