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乡村影像:传承本土 美美与共
宝赠、西腰是两个地处湘桂边境的侗族村寨,民歌、芦笙舞、建筑、饮食、节庆、信仰、婚嫁等习俗多姿多彩,“围个萨坛来守寨”、“水井当做房子盖”、“上桌吃饭不用筷”、“不生火也能把客待”等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将这些原生态侗族文化摄入镜头形成影像的《宝赠十八怪》、《多彩西腰》两部纪录片,在本届影展的乡村影像单元大放光彩。
这两部影片均为《龙胜侗寨巡礼》摄制组制作。这支纪录影像队伍成立于2008年10月,是由龙胜各族自治县的6位退休干部自发组建的公益性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挖掘、抢救侗族文化,促进龙胜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龙胜侗寨巡礼》拟拍摄20集,每个村寨拍摄一集,内容包括村寨面貌、历史沿革、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等,展示了侗族群众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决心和热情。
今年加入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的不乏优秀团队。贵州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带来了集体创作的第二部纪录片《侗寨茶情》,通过拍摄龙额村寨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记录油茶的制作技艺,体现油茶独有的养生功效和油茶在村寨人际间的纽带作用,表达了侗家人民对油茶特殊的情感。龙额侗寨公益团队的青年人还尝试将侗族油茶、竹编等传统工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并用图片、影像等方式来呈现这些资源的文化内涵,希望这种方式可以给更多的返乡青年提供新的生计方式。他们一直坚信:“当今乡村只有留住后续人,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才有可能延续。”
“6天的影展,我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到创作的热情,从各地区各民族朋友身上感受到对于影像的纯粹性热爱。”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井迎瑞称赞这个深具特色的影展给民族志电影开辟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同时他也关注到,影展中许多部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力作,显示出人们对于记忆遗失所产生的普遍焦虑,他善意提醒:“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要努力在影片的故事性和文献性之间取得平衡。在期待影片有一定的故事性以打动受众的同时,不能为了强调故事性而有太多诠释性的语言和处理性的镜头,以免对记录的对象与事件本身造成干预。”井迎瑞主张,一个严肃的纪录片拍摄者应该有更长远、长期的关注,记录一个“非遗”项目,建议第一部影片拍一个故事性和文献性兼具的片子,以便与主流社会对话,但行动不要到此结束,而要继续拍摄一部凸显文献性的影片,抛弃故事性与情节的负担,忠实地记录传统技艺的工法与工艺,作为几十年后传承这一手艺的记录。
“每一位导演、制作者在记录、思考、制作的同时,就在为文化的传承努力着。民族志影片拍摄者这群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肩上扛着一份文化传承的沉甸甸的责任。”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袁晋的这番感言里饱含了浓浓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