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重庆学子与邓小平一同旅欧留学 团证成国家一级文物

2014-12-05 18:38:27 来源:重庆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重庆学子与邓小平一同旅欧留学 团证成国家一级文物

王邦倜

重庆学子与邓小平一同旅欧留学 团证成国家一级文物

王邦倜从法国带回印染标本集

重庆学子与邓小平一同旅欧留学 团证成国家一级文物

王邦倜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证

近日,铜梁区党史办工作人员张国良在收集整理本地名人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1920年同邓小平一同旅欧留学的重庆学子王邦倜,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证的主人,他从法国带回来了一本有400多个标本的印染标本集,并运用在法国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铜梁建立了该地第一家印染厂。

与伟人同期留法

团证成一级文物

“王邦倜是铜梁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同邓小平等84名学员一起,从朝天门乘船,前往法国留学5年。”张国良拿出一张载有当年留法学子名单的报纸复印件,上面有邓希贤(邓小平当时的名字)和王邦倜的名字。

据了解,1921年底,在法国北方避居的赵世炎通过书信,与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周恩来、李维汉、刘伯坚、王若飞、傅种等秘密联系,商量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诞生。1923年,在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被选为书记,邓小平也进入了领导班子。中共旅欧支部目前留下的相关文件十分稀少,这张团证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张。

王邦倜1969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将团证原件捐给了重庆市博物馆。1995年,经过数个国家级专家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记载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这段历史。

从法国带来文明

出门随身带手帕

在铜梁区党史办,重庆晚报记者见到了王邦倜的孙子王国桥、外孙刘新德。“爷爷家里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有田有地,但是爷爷有文化,思想新潮,中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学学知识。在中学毕业后,听从父母之命回家成婚,生下第一个儿子后,他就去读预备学校,准备留学了。”王国桥说,爷爷育有6子3女,如今只有最后一个儿子健在,住在四川。

“外公去世时,我只有十几岁,我家的房子挨着外公的院子,所以经常跑进外公的书房乱翻。”刘新德说,外公最爱惜自己的书房,平时不让人进。书柜、床底下、粮柜下全是书,不少都是法文的。文革时期,为了保存这些资料,王邦倜想了个办法:把支撑蚊帐的竹竿掏空,把一些重要资料和书信塞进去。这样,这些珍贵的资料才得以保存下来。

“印象中,外公是个很讲究的人,他出门一定会带手帕,从不随地吐痰,都是吐在手帕上,回家给外婆和妈妈她们洗,所以那时候外公的院子里,经常会挂着一张张方方的手帕。我想,这可能是外公在法国留学养成的习惯。他也经常教育我们,生活中要讲文明。”

办学开厂当教师

传先进思想文化

刘新德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了一本印染标本集,里面收录了400多种印染小样。标本集的封面已有些残破,打开里面,每页都是统一的格式:每页都分为两部分,左边是各种印染花样,右边配有中文和法文,记载印染方法。

张国良说,1925年留法学成归来后,王邦倜回到了老家铜梁,首先选择的是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道路。“1926年他自筹资金在铜梁办起了第一所私立中学———养圣中学,并担任校长。在办学理念上,他大力弘扬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

王邦倜不仅致力于普及先进思想文化,在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方面,他也在当地发挥了带头作用。1928年,王邦倜在铜梁办起了第一家火力发电厂,当时叫做光明火力发电厂。

1936年,王邦倜创办了铜梁第一家机械化纺织、印染厂,这些工厂和技术,为当时铜梁及重庆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先后被武汉、嘉庆、宜宾、乐山等地的纺织行业聘为高级技术顾问,亲自指导工人进行技术培训。

1956年,为发展工业经济,铜梁兴办丝厂,王邦倜被调到该厂,亲自负责机器安装、调试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直到退休。

编辑:张少虎 标签: 王邦倜 旅欧 邓小平 学子 文物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北京:体育师资专项培训班开课 中小学教师汇聚一堂

甘肃出生罕见四胞胎男婴

上海迪士尼乐园设计图曝光

外籍男涉嫌虐待中国养女 8岁女孩不到40斤

精彩热图

火锅店闭门谢客 专门宴请180位环卫工

“越南新娘”回乡路

探访“中国丝绢烙虎第一人”詹东升

青岛遇15年最冷冬季 北九水溪流现冰冻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