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香菜哎、辣青椒喂、黄瓜哎、大苤蓝来哟!西红柿哎、蒜来嘿、韭菜、西葫芦嘞、洋白菜耶、夏冬瓜、胡萝卜、卞萝卜哈,嫩了芽的香椿、腌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
“大——小——嗨小金鱼儿嘞——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
“来!高庄儿的柿子哎!涩了还管换的咧柿子……”
如今,再想听到这些声音,已不那么容易,它们从走街串巷,已经升格成为“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甚至有了专门的“传承人”,每当我们提起真正的“北京味”时,就会说到它们。从表面上看,这些“北京味”被保护得很好,只是,它们被保护在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在它们原本生存的土壤中,已很难找到。
北京在发展,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也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被我们精心保护在博物馆中的那些“非遗”们,究竟是什么?它们还能算是北京味吗?当孕育它们的历史、人文背景消失了之后,除了文物价值之外,这些形式是否还有意义?

新建在北京西长安街的北京市长途电信局的电报大楼,已在1958年9月29日落成,国庆前夕,即可接待顾客。(资料照片)

1958年4月8日,学院胡同有不少学龄前儿童,办托儿所又找不到空房子,第六居民委员会就办了一个儿童收听站,让那些学龄前的孩子每天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年儿童广播节目。(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