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5月18日)中国工业博物馆在老工业城市沈阳隆重开馆,这在全国来看只是一个小事件,但却是沈阳近30年来迈出的最自信的一大步。这代表了沈阳----这个曾经一度很‘重 ’的重工业城市发生的重大改变----开始变得具有人文气息,更加适合居住、适合旅游。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可居住性、可投资性和可旅游性。遍观世界各国,所有的世界性都市都是这三性齐备。做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0年曾经一度辉煌,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沈阳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人文荟萃的地方。但是,在过去10年,这个城市才正在涅磐重生。
铁西可能是能观察整个嬗变过程的最好的样本了。对老沈阳来说,铁西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这里曾经积聚了沈阳最有名的大企业,可能有超过一半的沈阳人或其家人在这里工作,制造了数百个中国第一的产品;另一方方面,这里也曾经是污染最严重,治安最差的地区,老沈阳最不愿意生活和居住的区域。
但是据2011年最新统计,铁西已经是沈阳市人口最多、赋税最多、入住新居民最多的区,这个眩目的转变在短短的10年内完成。
虽然这里仍然还有诸多问题,如绿化不够、学校太少、地产价格疯涨,但是铁西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所有的大工厂已经被搬迁到更远的郊区;铁西正在建设的金谷,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金融性企业入住,解决投资问题;从浑河到蒲河上百公里的沿河公园正在全力建设当中;宝马二期的投产……..
从居住、旅游到投资,虽然某些方面铁西还显得稚嫩,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个崭新的铁西,崭新的沈阳正在稳健地崛起。
其实,在世界范围看,和沈阳很相似的还有一个城市----美国的底特律。
从1899年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开张,到二战成为“民主的军械库(Arsenal of Democracy)”, 底特律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中心。但是,由于底特律的发展模式完全采用了大企业和基础设施所主导的框架,城市发展严重依赖汽车产业。伴随种族矛盾的激化和中产阶级的逃离,底特律实际上已经被逐渐抛弃。再加上日本汽车的加速入侵和经济危机,底特律也沦为“铁锈地带”锈迹最深的城市。
2011年5月,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底特律的失业率达20%,远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底特律地区劳工基金会引述美国全国文化研究所的数字称,有47%的底特律居民为文盲。在25岁至34岁的成年人中,只有11%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伴随这一切而来的是超高的犯罪率。
“汽车业让底特律在上世纪初就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工业中心,也让底特律在世纪末成了美国城市退化的典型。汽车业成就了底特律,也毁掉了它。”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博伊尔如此评价汽车产业与底特律之间的关系。
读史使人明智。底特律的从成功到衰落的过程,正是沈阳的一面镜子。大型工业可以迅速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是这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远远不够。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在最近为《金融时报》撰文“世界都市的未来”中说:那些希望取得持续成功的城市必须争夺真正的“大奖”:智力资本和人才。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人才吸引资本远比资本吸引人才更为有效,效果也更能持续。最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居住在保护个人自由、鼓励多样性、提供丰富文化机遇的地方。一个希望吸引创新者的城市,必须提供能够培育新理念、催生创新的肥沃土壤。
他进一步解释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群结队地来到布鲁克林,并不只是为了寻找就业机会,更是因为那里有一些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事物,如音乐、艺术、设计、美食、商店、技术和绿色产业。尽管经济学家可能不会这样讲,但成功的真谛就是:要够酷才行。如果人们能在一个社区发现灵感,并且这个社区又能提供美丽的公园、安全的街道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他们就会用脚投票。
当然,纽约的做法或许并不适合其他城市,每个城市都必须确定自己的方向。但是,如果希望赶上那些世界知名城市并超越,就必须实施这些的确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措施。
来源: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记者 吴勇)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