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上海在基层试推“家庭医生制”:防治结合“减压减量”

2012-05-04 09:45:23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中,上海基层正在试推一种全新的“家庭医生制”,由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软签约”方式,为社区家庭安排一位“叫得应”的医生朋友。

作为试点地区的徐汇区,率先在多个社区实施全人群覆盖的自愿签约,通过防治结合,一方面对疾病进行源头分流,为大医院“减压”;一方面进行健康管理,让疾病“减量”。

居民“软签约”、医生“硬签约”

新型的“家庭医生制”,其实是对传统求医行为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源头完善。

徐汇区区长过剑飞说,过去一有病,就上医院,而且要到好医院,使得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更为扩大。有了“家庭医生”,可以第一时间先“问一问,区别一下,分分类”,再作决定,就医方式自然而然就分流了。此外,日常引导居民科学用药,就能让疾病和各种“过度治疗”减量化。

据统计,从去年起,徐汇区先后在6个社区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有7万户、约19万居民签了约,签约率达常住户数的43%;实施健康风险评估近万次,居民向家庭医生的电话咨询量达5.8万次。

由于家庭医生服务制是项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部分居民一开始不了解,怕签了看病不自由。所以,试点社区对居民都采取“软签约”的方式,没有约束条款,居民想到其他医院就诊,或找其他医生都可以。

但是对于家庭医生而言,却是“硬签约”。居民签约后有了家庭医生的手机号,可以随时打手机咨询头疼脑热的事,家庭医生必须认真提供健康咨询、预约门诊等多项服务。

从看病开药到健康管理

记者采访发现,新推的“家庭医生制”,与上海这种大都市的老龄社会特征和疾病结构特点是较为吻合的。

从实际的签约情况来看,在实施“全员自愿签约”的徐汇6个试点社区中,老人的签约率比较高。过剑飞说,家庭医生主要有三项职能,一是签约对象的疾病诊疗师,解决一些简单、常见、易治的疾病,还有就是急救的初期处置。二是签约对象的健康咨询师,传授合理饮食、科学用药的知识,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使疾病“减量化”。三是签约对象的“心理按摩师”,凭专业人士的可信赖度,对诸如癌症病人、孤寡老人进行有效开导,减少心理疾患和由于心理因素而造成的疾病影响。这种“健康管理”的作用,是大医院难以发挥的。

江南新村的家庭医生朱兰说,签约成为家庭医生后,她每天都会接到10多个咨询电话,有的只是诉说身体不适,有的需要她上门看看,也有不少是心理作用,疏导一下就行。“如果没有我们的解答,可能就会往医院跑,而大医院是不可能做这种答疑解惑的工作的”。不少家庭医生每个星期是3天坐诊、1天走访家庭病房、1天到居民小区设摊服务,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

建立公共财政效益评估机制

家庭医生制,是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撑。

据了解,徐汇区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物“零差率”制度,以药补医的路堵死了,医院的资金缺口就由区级财政补上,区政府对社区医院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

用财政的钱要防止吃大锅饭。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形成激励机制,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让居民挑选医生”的方式,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效率。

家庭医生在得到“倾斜”政策的同时,也接受对其绩效的考评。有1000户签约家庭的朱兰医生说,家庭医生的收入和签约家庭挂钩。此外,预约门诊率、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健康知识知晓率等多项指标,也纳入考评。

徐汇区政府人士说,家庭医生服务制已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这种“财政效益”怎么评估,需要创新。“防病”毕竟不像“治病”那样可以量化。政府在“防病”上面投入1元钱,未来就会在“治病”上少用8元钱。这个效益不会马上显现,所以可称之为财政的“延迟效益”,在评估机制的设计上要全面把握“当前效应”与“预效应”之间的关系。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

精彩热图

世界各地的壮观闪电奇景

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进入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