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启示录

2012-03-22 18:21:23 来源:解放军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与时代同行,与文明相随,与期待相伴—— 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焕发生机活力

这是令人沮丧而又尴尬的场面。

1998年3月5日,学雷锋小组带着慰问品到福利院。然而看望孤寡老人,始料不及的是,福利院大门紧闭。

学雷锋小组上街为群众义务修车、理发。这边刚摆好工具,那边就有个体户找上门来:“我们就会这点小手艺,靠买力气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你们还来免费服务,这让我们咋生活呀?!

解剖桩桩苦恼事,党委“一班人”扪心自问:一到学雷锋纪念日,福利院来了一波又一波,老大娘的头发一天梳了七八遍,门窗上的玻璃一天擦了十几遍,如此学雷锋,怎能赢得民心?时代发展了,社会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的学雷锋方式,又怎能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对接?

面对这道全新的时代考题,团党委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讲话,渐渐找到答案:雷锋精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学雷锋应该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时代的新要求、官兵的新诉求。

于是,他们摒弃过去那种完全靠一把扫帚、一把推子、一块抹布做好事的习惯做法,变突击性的“义务劳动”为持之以恒的“志愿者”行动,变仅靠自己微薄之力为动员全社会共同扶弱济贫,联合800多家共建单位,为灾区捐款捐物,扶持3500多户特困家庭脱贫;担任147所学校校外辅导员,作报告1500多场,帮助教育350多名失足、辍学青少年重返校园;为960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心理疾患人员,送去春风化雨般的关爱。

秉持着“变”与“不变”的理念,他们针对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用着芯片长大的新生代官兵,个性张扬、时尚活跃的特点,把大家手中的MP4、MP3、快译通等掌上媒体集中起来,注入雷锋短信、雷锋歌曲、雷锋电影、雷锋故事等,制成 “电子口袋书”,随身携带,随时收听,随处观看;在互联网上建立“雷锋网站”,开辟“雷锋救助”等网页,开启新一代守望高尚精神追求的崭新窗口。

契合新一代青年官兵兴趣爱好,引来春色满园。如今,官兵利用38个QQ号和113个微博、229个博客,“网上网下”学雷锋,“网言网语”颂雷锋,汇聚千万新生代青年的心声。每天晚饭后,都有很多官兵登录QQ号,倾听烦恼、解答疑惑、帮扶困难,一批批“网络雷锋”声名远扬。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道桥一连战士鲍航不仅掏出手中仅有的5000元钱,还咬破手指写下请战书,渴望立即奔赴抗震一线,像连队战友在汶川那样,舍生救灾、忘死救人!可在两年前,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那天,因为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他还曾为上网玩不了游戏而抱怨。更让他羞愧的是,在学校念书时常常跑出去上网泡吧、酗酒赌博,一天输了18万元和家里新买的一辆高级轿车。无计可施的父母把他送到德国留学,但仍然没有“改邪归正”。

面对鲍航的变化,团队开展过热烈的讨论:是什么让一颗曾经麻木的灵魂勇于担当?是什么让这个爹恨娘怨的战士放飞理想?他的指导员一语中的:是在心爱的网络上不断奉献爱心,激发了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翻开鲍航的成长记录本,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足迹:入伍以来,他在干部骨干的带领下,读了40多本有关雷锋的“电子图书”,还通过“网上学雷锋兴趣小组”做好事30多件,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中净化着灵魂,点燃了梦想,感悟到了责任。

编辑: 许婧  标签: 沈阳军区 雷锋 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奥运熊猫离宁返川结婚生子

汝窑葵花洗以2.78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