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质疑、标准之争:谁来还公众真实的PM2.5

2012-04-05 17:11:1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3月25日,浙江七城市开始公布每日PM2.5日均值;30日,江苏全省13市PM2.5监测数据正式上线……全国性的PM2.5监测发布提速,新一轮国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大幕拉开。

然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PM2.5年均值六年来未达标,而南京等地因测试点选择“偏生态”受到质疑,针对国内PM2.5监测方法和标准之争也没有停歇。

“小颗粒”带来大挑战。测哪里、怎么测、如何治,制定科学监测体系“对症下药”,才是化解公众“PM2.5焦虑”的根本。

选址之争:“生态”点监测能否取信于民?

尽管并未全面铺开,但国内多个城市零星公布的几个PM2.5监测点选址,已经引发争论。

此前,广州、深圳、南京等地选取的监测点有些位于学校、公园、绿地附近,公众对这些“环境优美”监测点产生质疑:“太绿化”、“太生态”的监测点测出的数据,是否掩盖空气真实污染程度?

对此,北京市环境监测专家虞统认为,选址监测点就是要反映一个区域的空气状况,“如果边上是污染排放源,监测就不能代表区域污染水平;相反如果都放在公园里,自然也不行。”

但也有专家指出,颗粒越细不同监测点数据差就越小,PM2.5是极细微颗粒,在城市空气中实际上分布比较均匀,即使设在公园里也与住宅区差异不大。如近期杭州公布的监测结果,绿意环抱、风景秀丽的西湖风景区的数据与其他地区差异不大,甚至部分污染更高。

科学监测是科学治理的基础,监测点选择也应该最真实反映城市总体空气质量。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说,PM2.5监测点选址应该科学规范,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监测结果。“一要与地区的人口密度挂钩,二要远离明确的污染源,三要处于没有遮挡的空旷位置,这是全球惯例。”

“有限的监测点应该最大体现PM2.5真实状况。”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监测点在居住区、办公区、郊区、农田、甚至公园按人类活动比例均匀分配较为合理。

“空气监测要取信于民。”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则认为,公众并不是技术专家,应该把设点方案公开、设点条件公开,甚至可以考虑召开听证会,求得最大公认度。

编辑: 马原  标签: 环境资源法 PM 公众健康 生态 体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奥运熊猫离宁返川结婚生子

汝窑葵花洗以2.78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