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7.“嫦娥二号”到达拉格朗日L2点 我国首次实现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
2010年国庆节那天,“嫦娥二号”承载着国人的祝福奔向“月宫”,半年后,她圆满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她还会做什么?”人们对此甚是关心。当人们纷纷猜测时,她潇洒地一展长袖:“我要飞得更远。”结果这一飞就飞到150万公里之外的拉格朗日L2点。
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在L2点卫星消耗很少的燃料即可长期驻留,是探测器、天体望远镜定位和观测太阳系的理想位置,在工程和科学上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和科学探索价值,是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8月25日23时27分,“嫦娥二号”经过77天的飞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L2点环绕轨道。这标志着该卫星各项拓展试验均成功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跨越,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国防科工局指出,“嫦娥二号”成功进入L2点环绕轨道,完成了我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以较少的代价、创新的方式,实现了曾经论证过的“夸父”计划(在日地之间的L1点上观测空间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主要工程技术和部分科学目标,对于研究空间天气应用和空间环境预警均具有开创性意义。
同时,该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也创造了我国航天乃至国际航天的多个“第一”——国际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拉格朗日点的航天活动;我国第一次实现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我国第一次开展拉格朗日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欧空局和美国之后第三个造访L2点的国家和组织。
“嫦娥二号”环绕L2点的轨道是类似椭圆形的李萨茹轨道,卫星环绕轨道一圈需6个月时间。预计至2012年年底,卫星将在此轨道环绕L2点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探测活动,进一步验证我国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能力。同时,星上搭载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X射线谱仪及γ射线谱仪等有效载荷,将探测地球远磁尾的带电粒子,并对可能的太阳X射线爆发和宇宙γ爆等进行观测,获取科学数据,提高对日地空间环境的认识。
8.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三无”身份引反思
今年的美国拉斯克大奖,让一个陌生的名字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屠呦呦。有媒体说,在评审委员会的描述中,科学家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在网友看来,她是今年中国科技界最牛的老太太。
9月12日,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由于普遍认为拉斯克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这次获奖一度得到舆论的热议。
据媒体报道,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有评论认为: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据媒体调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事实上,对于屠呦呦的获奖,也有很多人表示了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这一奖项实至名归,有的人认为屠呦呦在成果认定上“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美国《科学》杂志网络报道说:“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屠呦呦的低调个性也让她显得颇为神秘。不论是获奖以来得到万众追捧,还是名声鹊起后面对同行争议,这位老太太一直沉默。在与媒体简短到接近于无的沟通中,屠呦呦只愿意让记者去看她的学术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在纽约领奖前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