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三颗卫星相继发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
3.三颗卫星相继发射 “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
说到GPS,人们早已熟知——卫星导航嘛。如今,汽车、轮船甚至手机上都装着这套系统,它早已取代传统的纸质地图,成为人们出行之必备。
其实,GPS只是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我国实际应用的导航定位系统大部分都是靠美国的GPS定位系统来支持的。然而,GPS的精度一般约为1米,可其他国家却无法与美国享受“同样待遇”,所得到的GPS精确度都限制在10米以外。于是各国逐渐意识到,发展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不仅是航天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当日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
今年3颗卫星相继发射,让中国北斗在星空中崭露头角。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加速建设全球导航系统。随着7月27日和12月2日,我国第九、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相继在倾斜轨道上“落户”,更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提升了在轨备份和应用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了系统对覆盖区的导航性能。为实现向我国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初步提供相关服务,满足交通运输、渔业、林业、气象、电信、水利、测绘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目前已经实现;第二步就是2012年左右建成由1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则是在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性能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据北斗的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明年10月份把“三步走”的第二步全部建成。按照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计划,2012年还要发射6颗组网卫星,进一步扩大系统服务区域和提高服务性能,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目前,北斗已经具备25米左右的定位服务精度。到明年底,系统基本建成后再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到那个时候服务精度会达到10米左右。
4.我国证实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成肝脏细胞
中国是肝病多发国,重病患者往往需要肝移植。可惜供体太少,而且有免疫排斥的问题,因此大量病人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假如能够用患者体内的细胞再生出健康的肝脏胞,就提供了一条治愈的新路。
用胚胎干细胞就能再生肝脏细胞,但胚胎细胞来源太少;将体细胞变成“诱导多能干细胞”也是一条途径,但这个过程得用到一个致癌基因,具有不可测性。于是有的科学家“绕路而行”,不经过干细胞阶段,直接让皮肤细胞变成具有肝功能的细胞。用研究者打的比方,就好像“让一个人转行一样。一个农民可以转行成为工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利用“直接转分化”的方法,将从小鼠尾部获取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生成了成熟的肝细胞样细胞。今年5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这是肝脏再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研究人员将肝脏发育及功能必需的14种转录因子,转导至小鼠尾部成纤维细胞中,对多种组合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证实:只要抑制住一个细胞衰老基因,再转入3个转录基因,皮肤细胞就可以变身为肝脏细胞。这一发现在国际上是首次。
之前通过相似的方法,皮肤细胞也曾转化成神经元、心肌、血细胞,但它们没有在体内真正发挥作用。而中国科学家转化出的肝脏细胞,具备了合成糖原、脂质、白蛋白以及解毒功能。把这些“转行”的细胞注入肝功能衰竭的小鼠体内,八周后,有近50%的小鼠成活,肝功能指标也明显好转。
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小鼠动物实验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如果要应用到临床医学,需要更多实验和检测。研究团队现已将这项成果申请了相关专利,并将在未来致力于让它造福人类——不仅有可能应用到肝脏细胞,也可能用在血液细胞和胰岛细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