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保障房够不够?多不多?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相对来说是足够的;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紧
记者:广州保障房推进力度很大,又快而稳,有何法宝?
苏泽群:住房是必需品,低收入群体房价再低也买不起房,租不起房,夹心层短时间内靠住房补贴也难买房,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保障建设。
纵观2006年以来的广州保障房建设历程,有四大特色:首先,重视需求调查,广州开展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并据此制定了今年年底前解决登记在册77177户住房困难家庭问题的目标,此后,又开展公租房需求调查。目前,住保办和统计局联手打算开展新一轮的住房需求入户调查。
其次,广州保障房很重视制度建设,先定规矩再分配。第三,在推进保障房过程中实事求是,政府不夸海口,不空承诺。第四,住房分配管理细致,房子不够就摇珠,没有出现开宝马买经适房的现象,一旦违规我们有“喝茶”制度。
记者:广州市保障房供应量够不够?是否会过多?
苏泽群:一方面,我认为,现在的8.5万套加之以往开工的和既有的总共有20多万套保障房,相对于广州来说是足够的。因为现在广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外来工流入会减少。根据我自己2009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有房子的已经不少了,总共208万户家庭,除去自有产权(占86%)、入住保障房、享受住房补贴、租住私人房的,最终只有7.66万户无房,而市场上还有几十万套出租屋。因此,可以看到广州很少有流落街头的人,没有棚户区。
另一方面,现有的保障房对于一个特大城市来说不算多,8.5万套保障房建成还有几年的周期。以后还要不要建这么多,我们将根据新一轮住房状况入户调查显示的需求情况再确定。
记者:保障房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土地和资金如何筹集?
苏泽群:今年8.5万套保障房建设量比“十一五”总和(8.07万套)还要多,建房不是种菜,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紧,今年4月才下达任务。但保障房的质量监督和审查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松,同时要保证让市民入住时配套也已经搞好。
在土地方面,广州在全国首个提出保障房土地单独储备制度,并制定了5年规划。广州建保障房也不缺钱,今年用款的进度还嫌慢了一点。有三个方面的稳定财源:财政投入每年有2亿元,同时,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从10%提高到13%,规定当年土地出让超收部分资金优先安排保障房建设,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每年也有8亿多元。
这些可视作保障房投融资平台上保障房建设的流动资金,再加上这20多万套保障房作为投融资平台的固定资产,这样,平台的负债能力强,加之用地协议划拨等保障房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目前,社保基金、银行纷纷找上门来贷款,保障房建设成了“香饽饽”。
2问:公租房门槛如何?
答:个人税前年收入10万元以下
记者:今年内推出的公租房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门槛如何?
苏泽群:目前已形成《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下一步将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计划年内正式出台。而所有租住公租房的人群都不受租住年限约束,但一旦买房或者超出门槛要求就必须退房。
《办法》拟规定除民政部门核定的低保、低收入家庭或市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家庭按每月每平方米1元标准计收租金外,其余保障对象均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标准计收租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给予租赁补贴。
至于除廉租房以外的公租房租住对象的门槛,将参照限价房的准入标准来制定,个人税前年收入10万元以下、家庭20万元以下,同时符合家庭资产净值的相关规定(属于低收入的,家庭资产净值人均不超过11万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的,人均不超过25万元)。没有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员申请社会力量建设的公租房也必须符合政府关于收入、住房和家庭资产净值的规定条件。
记者:保障房门槛会降吗?单位以何种价格购买公租房?
苏泽群: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力争做到有一户当年解决一户。我认为以后公租房中的廉租房保障门槛不宜降得太低,但随着物价水平提高,以后可适当放宽,这是一种社会福利。解决居住需求,政府保障要与社会保障结合,用人单位不能仅仅招人、用人、而舍不得帮助职工安居,没房子就把职工安居的责任推给政府。
对于广州城市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保障,应鼓励用人单位来解决,如果没有地自建,可以以略高于成本价购买公租房再租给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