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在高原闪烁
请不要忘记他们,这16名迈着坚定步伐远赴青海挂职的年轻人。尽管事先做足了准备,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依旧是这些年轻人首先要跨越的坎儿。
年龄最小的曹锐,所挂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海拔高达3300多米。刚来时,这个身高1.80米、在学校里是运动健将的小伙子因高原反应,晚上住在狭小的办公室里难以入睡,一度非常不适应。
当地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多数地方海拔超过4000米,山路崎岖难行,一路走来往往险象环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下乡考察调研,每每谈及此,他总是一笑而过:“当时亏着有高原反应,迷迷糊糊也没觉着多害怕。”
为了尽快适应角色,融入当地,16人各显其能。在格尔木市挂职的孙启龙,自费制作了调查问卷,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挂职的刘怀柱,刚到任就参与筹划当地驻外团组织建设。他主动请缨返回山东,进行了大量调研。为掌握全面情况,他早出晚归,走街串巷。家里人不解地问:“你这回来咋这么忙?”
随着调研的展开,围绕农村社区团组织换届、志愿者活动开展、学校团队建设等课题,16名挂职团干深入基层调研 200余次,完成调研报告18篇,并积极尝试创新思路,切实推动基层团的工作。
曹锐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工作经验,把“五四表彰大会”改造成“明星青年颁奖晚会”,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挂职的秦昌盛发挥个人专业优势,为当地学校举办普法讲座,听众过千人。当地条件差,他就在露天讲,西部地区树木少,光照强,每次讲完回去口干舌燥,脸被晒得火辣辣地疼。他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成了当地团委工作的品牌活动之一。
普法宣传员、红诗会、心理咨询员,校地特约辅导员……挂职团干为当地团的基层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这支特殊的挂职工作队伍中,爱心无处不在。
挂职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崔鹏,发动老乡、同学、友情单位资助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挂职西宁城北区的朱丽娟穿针引线,促成当地与山东理工大学团委就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工作达成合作。按照协议,山东理工大学将大力发挥班级团支部、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力量,通过结对帮扶、网络亲情陪伴、感受大学校园、邮寄爱心礼包、远程课堂等形式,让高校的青年们积极参与到帮扶西部儿童活动中。
“为当地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真心实意地服务青年,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挂职西宁市湟中县的孙作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邢婷郑燕峰)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