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不对称:地域不同,“坎”不同
“我进到考场,拿到自主招生试题的那一刻,才知道自主招生的试题题型是这样的。”身在西部云南的刘邦娇深感自己在信息方面的缺失。同样是农村生源,但在大庆的付英娇说:“自主招生题型市面上有许多,买一份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同样是高考报志愿,“县级中学的同学付出很多,老师也很尽心,但他们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拿高考信息来说,他们信息获得明显没有那么灵通,他们能参考的只有招生简章,我所在的高中,除此之外,我们会发一张进入高考报名系统的卡,可浏览的信息就很多。当然,省会城市的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就更多。县级、地级、省级中学生的信息量明显不等。”刘邦娇说,因为不满18岁,没有到法定可以去网吧的年龄,暑期没有上网的刘邦娇根本没有什么信息渠道。“桦川县是个贫困县,很多学生连自主招生都不知道。”付英娇说。
信息不对称,即呈东、中、西部不等的态势,又呈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不等的态势,成了困扰农家学子不大不小的一道“坎”。
■师资结构不均衡:孩子“坎”在了“起跑线”
“老教师占编制不退休,新教师难上任无编制”,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公平化的今天,农村师资队伍不均衡现象依旧显著。江苏省淮安市石湖中学校长王建中分析道,“农村教育无法注入新思维,只能是一潭死水!”
记者来到苏北阜阳的一所农村小学:安静的校园里,不时传来夹杂着方言的讲课声;搁置在教室角落里的电脑和投影设备都已落满厚厚的灰尘。“我们学校绝大部分都是老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3以上。”该校校长满脸无奈。据了解,苏北偏远地区许多乡村学校,已连续五六年没有录用新教师。“如今,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老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授课技能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新实验小学校长杜庆峰如是说。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