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出东西来,是因为没有设备
威海中玻光电的国际合作之路似乎比其他企业来的更坎坷。
中玻光电的前身威海蓝星泰瑞光电有限公司,曾经是一家制造普通建筑玻璃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威海蓝星泰瑞光电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太阳能领域。在当时,太阳能发电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所以,这家公司花了5年时间,走访了世界各地拥有太阳能发电设备和技术的公司去“取经”。
经过五年的调查和比较,威海蓝星泰瑞光电有限公司与美国SOLAR THIN FILM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中玻光电,主营非晶硅(a-si)太阳能薄膜电池,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介入光伏发电领域。
“太阳能发电是新型的产业,需要不断完善。这些年来,我们也是一边发展,一边完善的,”中玻光电的总经理解欣业告诉中国日报记者。
解欣业说,在中国,仅仅掌握了太阳能发电的工艺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没有能很好完成工业化生产的设备。所以企业又要花大价钱购买设备,但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发电的成本,给太阳能发电并网造成了困难。
2009年开始,中玻光电和匈牙利卡夫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经过近2年的共同研发,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一条15MW的生产线。截止2010年6月,半透明非晶硅薄膜电池产品已经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并已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光电幕墙、青岛火车站,呼和浩特火车站,威海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州新电视塔,德国360千瓦电站,韩国99千瓦电站等项目应用。
解欣业告诉记者,制造非晶硅薄膜电池组最难的就是需要高频等离子电源。这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特别是薄膜制造。但是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事实上,在和美国合作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当美国来考察,看到我们的等离子传输屏蔽已经做到了百万级,他们才愿意和我们合作,”解欣业说。
“我们的合作更多的是对等的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探索、研究和实验。双方一起努力,可以缩短研发时间。如果试验成功了,那么专利也是双方的。”
国际科技合作带给企业的有可能是先进的设备,核心的技术,有时候,可能仅仅是能帮助科研人员突破研究瓶颈的一句话而已。
当年山东研究深海潜标系统时,潜水到1000米深就漏水了,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改进加强了密封性。但是,当潜到2000米的时候又漏水了。在一次和俄罗斯专家吃饭的时候,中国工程师谈起了他对漏水问题的担忧,俄罗斯工程师就问他,“啊,你们的门一定是从外往里开的吧?”
事实上,如果门从里往外开,那么潜水深度越深,水压越大,密封性也就越好。
“你可能拿了很多的钱,可能都不及这一句话,”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说,“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合作就没有今天的自主知识产权。”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程盈琪)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