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慢性大病渐成我国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之一 流行趋势图
2011-07-22 13:49: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部分专家认为,现存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人民健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造成慢性大病高发的经济社会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长期以来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能源资源耗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量和生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不少江河湖泊遭到程度较重的污染,这些原因直接诱发了肺癌、消化道癌症等重大慢性大病,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同时,我国部分地区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和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破坏,有效劳动年龄缩短,职业病增加。

杨功焕认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容易导致社会失序、人们生活规律失常,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危机的前兆。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我国市场机制深化而缺乏有效法律和道德约束。以食品安全为例,由于法律监管、道德约束缺失,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容易诱发大病。

在个人生活方式上,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成为慢性大病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

慢性大病高发的警示

程书钧等专家认为,分析我国慢性大病流行趋势图可有如下警示意义:

一、我国疾病发病在近几十年内,出现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趋势,进入了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大病发病增长速度加快,波及范围广泛,已经开始由城市逐渐向农村蔓延,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二、相比较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用于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仍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更为薄弱,应对慢性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高发态势难度较大。

三、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增加了人民的健康福利,延长了人民的寿命,但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会使慢性大病高发势头难以遏制。这不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消耗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还将制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全民健康意识薄弱和公共卫生保健措施缺失,将导致慢性大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推进而出现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

五、相关科研滞后,大量慢性大病的发病机理及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医学难题尚未破解,尤其是对重大疾病、新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的提高。(记者李亚红 陈国洲 仇逸 周婷玉 综合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不能让南海问题绑架中国东盟关系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逝世 享年96岁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