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面,巴士、出租车和电车也相继加入“加价大军”,其中出租车提价幅度超过10%。
衣食住行全面涨价,香港居民想出不少“自救”方法。例如买菜在菜场收市前夕去买,价格可能便宜一半。
一位江姓妇人告诉记者,新鲜菜品涨价,就多买罐装的替代。“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花的钱都不花”。
有媒体报道,香港人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买报纸的数量由人均每月16份减至10份。
此外,如何格价(比较价格)的经验,也被放在网络和电视上交流。
内外夹击推高物价
租金节节上升是香港营商者长年的痛。进入2011年,媒体不时传出有商铺付不起房租选择停业,至于撑下去的商家,提价是一条很自然的路。
5月1日香港开始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雇主为转嫁成本,也推高了部分产品价格。
这些都是香港本轮通胀的内部原因。
输入性通胀是推高香港物价的另一方面,且来势汹汹。
香港约70%的食品和日用品来自内地,内地物价高企直接增加香港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