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述涛
山东省威海市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建设,打造蓝色经济强市。
“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威海‘十二五’期间最具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威海市市长孙述涛说,“威海处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要实现海洋产业发展的率先突破。”
他介绍,威海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全省的1/3,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丰富资源和优势产业。目前,包括近海养殖、海产品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开发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实现海洋产业产值1230亿元,增长12%。
孙市长说,威海市在2009年底就推出《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加快积极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建设 “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形成高端、高质、高效的蓝色经济体系。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威海积极对接规划,在海洋养殖加工、海洋生物医疗用品、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筛选论证了一批大项目,并对外集中推介。
加快建设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威海海产资源丰富,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等300多种海产品,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和水域330万亩, 海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计划到2012年水产良种覆盖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45%以上,海珍品养殖由30万亩增加到50万亩,名优养殖产值由目前的97亿元增加到120亿元以上。
目前威海拥有海产品加工企业936家,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的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发展到400多个品种,各类海产品名牌有30多个,数量居山东省首位。海产加工产值占全省渔业经济总收入的40%,已经成为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威海市渔业经济总产值662亿元。
打造面向国际的船舶修造基地。威海规划建设了三大造船聚集区,重点培植十大造船企业。目前整船制造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计划到2015年全市的整船生产能力可达500万载重吨,专业配套园区可发展到7个,具备自主设计制造10万吨级船舶的能力,船舶修造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元。目前已有船舶企业90家,生产高端豪华邮轮、大型客滚船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