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

2009-03-07 21:43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直到上午近9点,坐到大会堂我的座位上,才看到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保密之需要。

以往4日中午报告就到代表委员的房间,后来规定4日下午3点集体阅读报告。因此,今天我对总理的报告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报告中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呢?

随着2小时5分钟的过去、29次掌声,这个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

总理是一位老人了,去年又不停地奔波,读到最后几页,大家都不太好受,都很安静——总理的嗓子有点哑,就是我这样的中年人站着读2个小时的报告,也不舒服。我在武汉市武昌区当了8年政协副主席,读过一次政协工作报告。尝过这种味道。

难怪下午我们团一位农民代表不顾主持人的劝告,坚持要站着发言,他说,我们的好总理站着读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我站三个小时也是应该的。

我想总理的保健医生肯定会给他配一种润嗓子的饮料的。其实,饮料厂可以开发一种润嗓子的饮料。提供给教师、主持人等用嘴多的人士。

下午是第一次讨论报告的全团会。由于林业部长到我们团,要把机会让给来自林区和林业战线的代表。我无法发言。但是,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一、对报告的初步印象

一是充满感情。报告中“三个感谢”赢得了全场三次热烈的掌声。对08年有太多的回忆,一句话,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所以要感谢全国人民、感谢海外同胞、感谢国际社会。三次掌声代表了一切。

讲到大地震,专门用了一段,用黑体“各位代表”开头,大家心情都很沉重。

二是充满信心。信心体现在8个“来自于”:科学判断、政策举措、巨大需求、要素支撑、金融企业、改革成果、集中力量办大事、民族精神。用大量的财政数字体现信心。

三是观点明确。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如:绝不放松出口、尽量不裁员、公益性项目县级财政不再配套、两岸产业双向投资等。

二、修改之处

一是建议增加名词解释。报告有的概念连我这个管理学博士都看不懂。而且计划、预算报告都有名词解释。比如在住房制度这一段,新的住房制度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二是报告第一段“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能否改为“向全体代表汇报国务院的工作”,我们不是来听报告的。总理是汇报人,不是报告人。是有区别的,报告是要学习、贯彻的,汇报是要审议、通过的。不是文字游戏。

三是报告20页,国家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要发挥节能减排的表率作用。这是很困难的。倒是政府机关要向私营机构学习。我住的新大都饭店,走道、房间卫生间都是声控开关,政府机构能做到吗?我的体会是坚持不了几天。建议改为“政府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在报告21页提到“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应该加上“城乡统筹试验区、两型社会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至少要加个“等”字。我们也好受一些。

三、几个建议

建议报告增加以下内容。

一是国家确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30年前,“沿海战略”非常成功。能否再用30年发展“沿江战略”呢?理由:金融危机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重要性;三峡工程使得长江成为“好江”,沿江高速公路、铁路逐步完成;沿江城市有很好的经济基础。通过规划、投资、贯通,使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的比重从现在的40%上升到50%。

二是国家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的人口、土地占全国的70%,而经济总量只占50%,逐年下降。理由: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小企业、经济扩容的有效平台。而现在的措施主要是输血功能,非造血功能。建议:加大补贴、降低税率、投资免税。如果把县域经济当做30年前的深圳特区来看待,县域经济可以有大的发展。沿海经济,强在县域经济。

三是建立国家级三峡生态经济区。划定发展区、限制发展区、保护区等。

四是家电“进社区”“进低保”。

与两会记者打了7年的交道,觉得这些姑娘小伙子很敬业,很辛苦,不忍心拒绝他们。晚上10点半,有人敲门,一看,是《中国审计》的一位小姑娘。在采访过程中,《中国财经报》的小伙子又敲门进来。只好请他在门外等。最后到12点45《中国财经报》才采访结束。他们也不容易,拒绝他们,他们会不舒服的。

专门查看了新大都饭店一楼的服务设施。一个小会议室里,整齐地摆着四台可以免费上网的台式机。可惜,来上网的代表不多。需要的都是自己带的手提的。

(编辑:霍默静 来源:中国网博客)

 
图说两会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