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民生福祉:走向自觉的“执政之要”
[ 2009-08-28 14:06 ]

民生未来:权益内容丰富与否是执政成败关键

在任何国家,民生问题都不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因为民生问题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某些领域甚至变得十分尖锐。这些现象并不全是坏事,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民生的实质是民权,不仅包括物质权益,也包括精神权益、政治权益等。我们不仅要加大公共财政的倾斜力度,为百姓的物质权益提供更多保障,同时也要不断丰富、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有序的政治参与需求。我们的执政能力能否与百姓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未来执政成败的关键,这就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民生改善将大致沿以下路径展开:

首先,民生保障的宽度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目前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许多领域有待解决的深层次民生问题还很多,民生难题持续、有效的改善,无疑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供给。例如在教育领域,高中教育给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压力不容忽视,偏远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也需要进一步重视;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的补贴标准、大病救助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痼疾,有待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切实改善;住房保障领域,除了高房价亟待降温外,城市低收入群体、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也需要管理部门进行考虑,等等。

当前,解决作为民生之首的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据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而受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的限制,每年有望解决的就业人数远远低于需求。

其次,随着民生问题向精神领域的拓展,文化权益、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社会治安等成为民生保障的新领域和敏感领域,需要更多关注。

制度和政策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门主导,导致部门利益可能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同时,一些特殊利益集团规模过大,占有社会资源过多,对制度制定和实施影响力过强。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公共政策制定应该通过更合理的制度设计体现公平。

第三,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应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当前,环境污染突出影响民生幸福,环保已成为一部分地方最大的民生工程。

编辑:宁波 来源:半月谈(记者 陈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