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AILY 首页  
 
 
 
 
 
华人在海外感受“中国温度”
[ 2009-08-07 10:25 ]

1979-1997:“和国家一起成长”

当周成刚坐商务舱到世界各地出差或旅游时,已经离开澳大利亚多年的他,还依然会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悉尼锯木板做苦力的日子。“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他说。

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周成刚,1995年刚到澳大利亚留学。有一天他在公园里坐着,一个当地人从身边走过,踢了他两脚。“倒是踢得也不重。”尽管这两脚让周成刚感到“很不舒服”,但他也“没有办法”,“可能是这地方不能坐,咱们触犯了人家的规矩吧。”

某种程度上,当世界接纳了开放的中国后,隐约而至的“冲突”,必然将取代初见时的热情招呼。“去澳洲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生存能力强,不可避免要抢当地人的工作机会,抬高当地房价,甚至逃税、打黑工,难免让当地人有些看法吧……有时候去租房,房东都不给中国人租!因为中国人天天烧菜,会把油烟机熏坏。”

周成刚对记者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世界整体上对中国建设现代化持怀疑态度。”吴建民说,“1989年后,苏东剧变,原先由于共同应付苏联而搁置的误解和偏见就大大爆发了,甚至出现了‘中国经济崩溃论’,称中国改革完蛋了。”1995年来到美国新泽西州Morristown的初二学生任贝贝的经历,或许能成为“偏见”的注脚。“我的英语老师竟然很严肃地问我,是不是在中国吃不饱饭。”她说,“还有历史老师,他看了我带来的春晚录像带,居然问我说,中国的男人不是应该穿马褂的吗?”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和爸爸一起去看望移民多年的婶婶时,婶婶居然上街买肯德基招待他们,而且说:“这些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平时都不吃,就是因为你们来了……”“她总觉得肯定比我们生活得强,听说中国有什么了都挺吃惊。”这位留学生说。

十几年后,当周成刚坐商务舱到世界各地出差或旅游时,还依然会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悉尼锯木板做苦力的日子。“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和这个国家一起成长。”他对本报记者说。

很多时候,这种成长意味着忍受偏见,但更多的时候,成长着的,是世界对中国的实力的认知。而正是这种“成长”的感觉,促使许多在国外的中国人,选择了回到中国。

任贝贝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她依然辞去了在纽约金融公司的工作,去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担任著名节目《摩天轮》的主持人。她记得2006年在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看了一场中国特色的演出,她的在美国长大、只有10岁的表妹在听完《二泉映月》后拉着任贝贝大喊:“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的音乐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祝福  
 


  海外看中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 详细

  手机留言 更多
  • 1381***5948:希望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要遭受“512”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 1581***2838:台湾,你妈妈60大寿,喊你回家吃饭。
  • 1376***6312:想去北京看国庆庆典。
  • 1354***4713: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好更强大。
  • 1582***1029:中国,加油!
  • 1331***3113:愿我们的祖国繁花似锦,岁岁昌隆!
  • 1381***1395:60年沧桑见证中国巨变,愿我们更加自信自强。
  • 1358***7650:台湾早日回归,中国和平崛起。
  往期回顾 更多

 
| 关于中国日报网 | 关于中国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