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
为名气渐小暗喜 苏童:不红不紫是作家最好状态 2009-08-13 10:43
成名后,无法打理名作家生活 但是成名之后,苏童说自己马上陷入了一种状态:“我能够打理所有的小说,但是无法打理一个名作家的生活。”不懂得拒绝约稿,使他长期处于一种“透支”状态,现在想来仍很痛苦。所以,苏童又一次让人吃惊地说出:“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名气渐渐小了,别人都不会相信,我是一阵暗喜!我发现自己可以安静了,不用去应付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用老是到人前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我突然松下来了。”说到这里,苏童深吸一口气,“所以,不红不紫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就像我现在就挺好。” 苏童把写作比喻成船,但绝不是某些人认为成名成家后的豪华游轮。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一条救生船。“我有文学的野心,但不是太大;我对自己的写作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惨案触动,唤起一种奇妙内疚 提到一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案子,苏童几乎掉泪。 苏童坦率地表示,自己过去创作的题材很多都是发生在“旧时代”的故事,“我作为作家的生活与窗外的世界是分离的”。这很矛盾:“由于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我所最有感情的、也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底层人的状态,可是这块宝藏一直始终没有开发,也不敢开发。” 直到前两年,南京发生的一件惨案给了苏童巨大的触动。一个中年男子炒股很成功,因此有大批亲朋好友将积蓄托付给他代炒,哪知一下子被套牢无法偿还,他绝望之下就杀了相依为命的女儿,只身逃亡再自杀。“这个人就住在我隔壁单元的5楼,那天我女儿上学出门,正好看到他女儿的尸体被抬出来。而我,每次经过那个门洞,都会想起以前碰到过他带着女儿出去散步时的眼神。”说到这里,苏童无语凝噎,鼻子发酸,演讲停下了一阵。“我知道,他是晓得我的作家身份的,他的眼神里有想交流的东西,但是我不愿意。” 苏童说,这给自己带来了很长时间的阴影和困扰,最终“唤起了我一种‘奇妙的内疚’,或者说道德感。其实你的生活与外界有太多联系,不能把疏离和冷淡误作为冷静。”虽然没有再继续说明,但他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河岸》确实从以往的天马行空回归到现实题材,台下的读者都明白了他的用心。 精彩语录 “破楼外就是电影公司的大广告牌,我进进出出,有一次自行车的车把不小心一拐,还把那张《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上巩俐的腿给撞破了!” “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名气渐渐小了,我是一阵暗喜!我发现自己可以安静了,不用去应付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用老是到人前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我突然松下来了。” 编辑:马原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