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为名气渐小暗喜 苏童:不红不紫是作家最好状态

2009-08-13 10:43

为名气渐小暗喜 苏童:不红不紫是作家最好状态

苏童在广东科学馆讲《写作的理由》 (记者 邓勃 摄)

人物简介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著有《苏童文集》8卷。

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

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

之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刚出版了长篇小说《河岸》的著名作家苏童日前来到广州,登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讲坛》为读者剖析自己“写作的理由”。

不少人以为苏童为宣传新书而来,哪知他只字未提《河岸》。他只是用一如小说中干净、感性的语言,用细腻而神奇的例证,与公众分享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偶然必然,写作中的矛盾挣扎。他的真诚,赢得了听众的心。

白天打球,黑夜迷恋文字运动

苏童说,自己从童年起生活中就充满了文学化的细节。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差一点因此将他流产。10岁时,他又得了严重的肾病只能休学在家。童年的寂寞中,“因为肾炎小便特别多,而且黄梅天也总是滴滴答答地下雨,我觉得自己也是每天都滴滴答答的,日子特别难熬。”他从家里走廊糊墙壁的报纸上萌生了对文字的热爱,“我蹲在走廊上,那时也没有电灯,我就把门打开,借着屋后河面的反光投射到墙壁上,辨认着零星的字。”

苏童第一次意识到文字带来的幻想,是少年时家里来了一位女裁缝,她的工具篮底垫着一本发黄的旧画报。苏童借来一看,竟然是本解放前的上海电影画报,里面有穿着旗袍的女影星乘船去春游的照片,这在文革年代实在是太罕见了!因此,“我第一次有了想象穿越时空的机会。现在想来,我后来写《妇女生活》中有位过气的电影明星,也许就是源自多年前的记忆发酵。”而童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苏州评弹,更是被苏童认为变作了自己后来创作中刻意追求的一种节奏和感觉。

上了大学,苏童迷上了运动,每天下午风雨无阻必去篮球场打球,然后再天天晚上坚持写作。他进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我是身体迷恋运动,而内心在迷恋另外一种———文字的运动。田径运动中所讲的爆发力、节奏、速度等,都能在写作过程当中运用到文字上。我发现了这种乐趣。一下子陷进去了!”

回归传统,写出《妻妾成群》

苏童说,自己最初是以先锋作家的形象出现在文坛的,早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当年是带着一种‘革命党’心态,以破坏秩序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文字风格”。有人叫好,也有人直言“你这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吗”?苏童转而思考,自己的创作能不能往回退一点,退到所谓的传统小说上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出了后来被张艺谋看中、搬上银幕大红大紫的《妻妾成群》。

苏童笑言,这部作品出来自己心里特别没底,却不料获得了最多的荣誉。当时他还是住在南京的一个破楼里的“亭子间作家”,常有许多人打到楼后的公用电话找他,操蹩脚汉语的外国出版社职员、想与苏童合作开发电影里捶腿用的槌子的企业家……“破楼外就是电影公司的大广告牌,我进进出出,有一次自行车的车把不小心一拐,还把那张《大红灯笼高高挂》海报上巩俐的腿给撞破了!哈哈,真是富有戏剧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