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就业歧视催生“代检族” 就业体检需依法管理

2009-08-10 13:20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高达1亿人之众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伴随着一桩一桩就业歧视的事件,催生出一批批代人体检的特殊族群——

代检族:一个因“就业歧视”伴生的群体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毒性肝炎室主任崔富强说,卫生部已拟出台新政策,常规体检表(含入学、入托、就业、健康证申领等)将取消乙肝 “两对半”检查项目。消息一经发布,迅即引起巨大反响。有网友发帖说:“这个政策好,早该摒弃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了!”但也有网友表示反对,“那结果会让多数健康人受到传染,我们反对就业歧视,但也不愿成乙肝病毒的受害者。”短时间内,两种意见纷纷扰扰。而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此消息作出回应称,这“只是专家的意见”,是非官方的意见。

一条消息为何能引起这么广泛的人群关注?据了解,我国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增长较快,慢性乙肝患者已达3000多万人,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更多,达到人口总数的10%,全国约有1亿之众。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求职人员的“健康资质”已成为就业者的重要门槛,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政府行政部门,在审查求职人员的申请时,大小三阳“两对半”的体检项目,几乎无不在审查范围,这使一些好不容易挤到就业前台或通过各种考试找到就业机会的人,也许就因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能在竞业中再次失去机会。

因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失去了工作

四川成都鑫川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的4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刚刚经历了这样的一场遭遇。

王万金等4人于2007年7月26日到成都鑫川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上班,近两年来公司未与他们签订过劳动用工合同。今年4月,公司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终于决定与职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了,公司决定签用工合同前,先带职工到成都市某医院进行体检。5月,体检结果出来了,王万金等4名职工被查出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6月17日,公司要求4名职工在自愿辞职书上签字,也没有提及如何支付被辞退职工的经济补偿。

4名职工不服,将情况反映到企业所在的成都市新都区总工会,在区总工会的帮助下,职工依法获得了经济补偿,并得到了公司的承诺:待健康恢复后,将优先录用。但是他们也没有避免被解除劳动关系的结果。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他们也知道《就业促进法》关于“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的规定,“但不剥夺了他们的工作权利,就是对其他职工健康权利的一种剥夺。”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必须这么做。

在成都市一家人才市场,正在招聘员工的某建材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他们面试成功的应聘者,必须到公司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其中“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项目是必不可少的。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公司员工中午都在食堂集体用餐,如果其中有乙肝患者,那么其他员工会认为这里的工作环境存在隐患。”他表示这不是对乙肝患者的歧视,是为了更多员工的健康考虑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在成都,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将“乙肝两对半”检测作为体检的必选项目。但用工单位其实并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不具备传染性的。他说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向用人单位介绍这类医学常识,以消除用人单位对乙肝患者的就业歧视,但收效甚微。

就业市场多了一个“代检”群体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族群,他们的职业就是帮助乙肝患者在入学、就业时领到一张“合格的健康体检表”。他们进出各大医院,在抽血化验室伺机替代委托人出场,让自己的血被化验室抽走。人们对这一族群称之为“代检”族。

8月5日,记者打开电脑,从google中搜寻“代体检”一词,没想到竟有相关信息600多万条。

“我在北京为别人做体检两年多了,在北京有很多朋友。这两年我代别人做过近200次体检,他们都顺利通过了,已参加了工作。我对北京绝大多数医院的体检中心都比较熟悉,有需要体检的朋友可以随时联系我。电话 13522347****”

“代理北京入职体检和福利体检,乙肝大小三阳,男女都能做。我们熟悉的医院有:北京海淀某医院、中关村某医院、朝阳某医院以及数十家北京三甲级医院(名单附后)。另外,还可以代办健康证。”

……

这些都是网页上的代检族自贴的广告招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几年,代体检行业的火热,与求职者面对的入学、就业压力有关,与用工单位强调“乙肝”,在就业中歧视乙肝患者也有关系。一位寻求代体检的毕业生告诉记者,就业压力和自身的健康状况逼着他们不得不花钱找代体检者替检,“要不然好不容易找到的就业机会,就可能丢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