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
众多白领因集体户口面临结婚难题 2009-08-07 10:13
凭户口卡结婚遭学者批评 李映辉把集体户口问题归结到公安部门的户籍改革。但户籍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公安部门在替人背黑锅。” 在为谁背黑锅?王太元认为是在替“制定了不合理规则的民政、人事、教育、社会福利、住房等部门”背黑锅。 “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户口制度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各个社会领域错用户籍制度管理内部事务。”王太元说。 如对集体户口结不了婚的问题,王太元认为:“拿户口卡登记结婚根本不讲道理。婚姻法里有要求是本市户口吗?民政部清楚。” 自1985年身份证颁发,国务院、司法部、民政部、公安部等四部门一同发文,凭身份证结婚、离婚。 实际上,全国婚姻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早已联网,民政部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有手段查出此人婚姻和生育状况。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刘尔铎教授看来,一系列死结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1977年后,集体户口异化成流行至今的控制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手段。 一个在大城市的大学读书的农村孩子,尽管在读期间有大学集体户口,但如果他不能获得留京户口指标,户口仍会被打回农村原籍。“集体户口是过渡户口,各城市通过给集体户口在城市落户附加条件,很技巧地限制了人口流入。” 李映辉提议的“投亲靠友政策”就会突破外地人口流入城市,自然不会被采纳。 被各级官员们多次引用的改革反面案例是,郑州市曾在2003年宣布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以“投亲靠友”等方式办理户口,但一年之后却以“暂缓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压力”为由,踩了“急刹车”。原因是此类户籍改革无力承担附加在户口上的诸多福利。 王太元认为,跟户口有关的不公正,90%以上不是错在户口本身。根源要追溯到19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户口卡与就业权、教育权、分配权、住房权、工资福利补贴权等各项社会利益捆绑在一起。“画地为牢”的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还适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仍习惯性沿用‘绝对错误’”。 但现实是,城乡间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在近年愈加剧烈,导致户籍与福利的绑定关系更加牢固。在北京,买节能灯泡、妇女肿瘤筛查、老人免费逛公园等都要北京户口才能享受 故而,王太元认为,应该把户籍还原到“登记、统计、管理人们基本信息的”单纯功能,改变用户籍制度管控各个社会领域尤其是社会福利的做法。 改革者建议给户籍“减负” 王太元“替户籍减负”的观点与公安部的表态相吻合。 公安部分管户籍的有关官员曾公开称:“现行户籍制度突出问题是多种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合理附加……使户籍登记失去了本来面目,也严重制约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程。” 事实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成立了由国办牵头、公安部等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并于1993年6月草拟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但至今无法实现改革目标。 2006年,国务院14个部门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就户籍改革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 了解内情的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调研组得出的结论是: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错综复杂。不研究解决好相关问题,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难以稳步推进,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对计划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教育等与户籍改革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过渡性措施。 近年的户籍改革,主要由公安部推动,还涉及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等,但“无实质性改变”。 王太元解释,“这和利益涉及面太广,与各部委的协调配合难度大有关”,所以他认为“不改革现行社会政策,户籍改革单兵难进”。 但这并非一定要中央改了地方才能改,上海对集体户口就作了有益的改革尝试。 2008年上海“两会”期间,该市政协委员沈以华提案,上海集体户口家庭未成年子女落户难,一直是新上海人关心的重要问题。不少新上海人短期内还难以具备买房条件,子女落户“门槛高”,容易间接导致人才流失。 此后,上海市公安局迅速修订了相关政策,允许此类集体户口子女在没有买房的情况下落户,但对集体户外省市配偶及子女不能享受就学、就医等市民待遇问题尚未涉及。 编辑:肖亭 董淼 来源:南方周末(记者 沈颖 实习生 祝莹莹 雷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