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五经》英译引发阅读反思 读经典多是走马观花

2009-08-06 11:12

有人说,经典著作阅读率低与当下阅读环境不佳有很大关系。随着网络的普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青年越来越习惯于“短平快”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率逐渐攀升,真正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层阅读的少了。

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年针对大学生读书情况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平均是读书时间的3倍。从1999年到2005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7年间网上阅读率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今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网上阅读率仍呈上升趋势。

今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在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阅读书刊的比例远小于娱乐休闲。其中,城镇居民阅读书刊每天所花时间为22分钟,占其自由支配时间的8.43%;农村居民每天阅读书刊时间为8分钟,占其自由支配时间的3.52%。

不仅如此,很多人在购书上也都呈现了功利化趋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5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经常购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60.2%的人通常购买专业学习用书,47.7%的人通常购买科普、生活类书籍。

事实上,人们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也有所反思。据今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统计,超过六成国民对自己的阅读情况感到不满意,65.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63.8%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有人认为,这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国民阅读图书,特别是经典名著提供了可能。

不少学者、机构组织也在为如何让大家更多地阅读经典出谋划策。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就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意。他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用他的话说,“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就开始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先后邀请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叶嘉莹、南怀瑾等知名学者做顾问。复旦大学2006年起向全校学生推出“经典读书计划”,并推荐了一份包含214本中外经典的阅读书目,邀请110多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北大、清华等高校也陆续推出过“国学培训班”,讲授国学经典。而大家熟知的“百家讲坛”,也是在用电视传播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推广经典名著的道路,从而唤起大家关注和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还有人指出,青少年不爱读名著,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与其笼统地批评他们不爱读名著,还不如首先自己做一番真诚的甄别和检讨:自己爱读的名著究竟是哪些?青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他们不爱读名著,正是受我们自己不爱读名著的影响。所以,阅读习惯也有一个传承的过程,超七成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不仅仅是青少年需要去自省。

编辑:关晓萌 宁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刘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