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滚动新闻

《五经》英译引发阅读反思 读经典多是走马观花

2009-08-06 11:12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7月27日,国家汉办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堪称“中国儒家文化原点”的《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此消息引发不少网民的关注和热议。搜狐网该新闻后面的留言就有不少,有网民认为翻译经典“意义深远”,也有网民对翻译能否忠于原义等问题提出质疑,认为在当下阅读经典的人太少,能将经典准确翻译的更是凤毛麟角。

什么是经典呢?用北京大学教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余光的话说,就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当然,这就包括了古今中外很多经典著作,外国名著、四书五经、唐宋诗文、四大名著等均在其列。

但《深圳商报》7月30日发表的题为《当用危机意识看<五经>翻译》的评论员文章,对国人逐渐丢失对经典的欣赏能力表示担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快速地被外国人接受和喜爱”,“你不学、你不抓紧学,原本应该你先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跑到人家那里去了”。

其实对于经典著作,人们是很推崇的,这从大家对古诗词的喜爱便可见一斑。2001年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在“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教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今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显示,四大名著均入选“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前十位”。

经典的各种版本也层出不穷。王余光在近期一次讲座中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论语》一书出版的汉文版本有135种,《孟子》有117种,《诗经》有97种。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各种形式的“国学培训”、“读经运动”也方兴未艾。

不过,有调查显示,经典的阅读率并不高,甚至还有人认为,“国学热”下积极阅读经典的人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对1000多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不读名著。2008年,据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的所做的“中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调查结果显示,四部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7.7%,其中阅读原著的只占7.9%,读简缩版的占3.9%,读连环画的占2.2%,观看影视版的占17.8%。也就是说,有超过七成的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