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故事
![]() |
民族团结教育新教材9月启用 “7·5”事件进教参 2009-07-27 17:07
1986年教材首次明确55个少数民族 金炳镐评价说,《纪要》的发布是一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情”。 这是60年历史演进的结果。本刊记者检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中小学相关教材,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民族问题成为专门的一章,出现在1957年版初中课本《政治常识》上。该书的一个章节强调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4000余字的篇幅中,多次提到了各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压迫的时代结束了,民族平等的时代开始了。”这是此章节的主题。 与那个时代相呼应,书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大改造,并指出,大改造的进度和方式,“应当由各族人民和自己的公众领袖充分商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1959年3月,西藏平叛。当年9月版的初中政治常识(代用教材)三年级课本提醒学生,“帝国主义者仍旧在处心积虑,妄想分离我国各民族,借以达到他们的重新奴役我国各民族的目的。”文章呼吁团结一致,并称,汉族“有特别的义务去帮助各兄弟民族的发展”。 1960年,“大跃进”如火如荼。在那一年出版的中学政治常识(试选教材)第一册中,所有关于民族问题的章节全部消失。“文革”期间,民族教育普及工作也被淹没在了各种运动之中。 本刊记者发现,在1979年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所有教科书中,没有一本具体举出我国到底有多少少数民族。直到1979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本)政治第三册,才第一次提到了我国有54个少数民族。 1986年6月版的高中实验课本《政治常识》,修正了之前54个少数民族的说法,由国务院定下的55个少数民族的提法,在政治教科书中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该书还第一次引入了外国多民族国家的例子---通过美国的事例说明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应力避流于形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9年后,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金炳镐说,这不仅指狭义的教育,而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也包括民族教育。 “此后对于民族教育更加重视。到了90年代后,虽然没有正式文件,但不少地方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金炳镐亲自参与了这类教材的编写,“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我都编过,至少湖北用过的那个教材,一次就印了90万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材中,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也有体现。1991年版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读本中,除了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近百年来各民族抵抗压迫和入侵的深厚友谊之外,还重点讲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杰出成就。 读本还强调了团结少数民族人士的政策,让他们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发出自己的声音,倾听他们的治国建议。 在此后几年出版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各民族人民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等是常见的表述。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的照片,多次被使用。 至1996年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年级课本中,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在课后阅读中,还介绍了“波黑民族纷争悲剧”。 2000年以后的教材,形式更加丰富,语态也更加人性化。 2004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写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之花”,并引用了江泽民的题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而应试教育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却有影响。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中部政治课教师杨亚军告诉《望东方周刊》:“江苏的中学,政治课文科五本教材,理科三本教材,里边也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但是比较粗浅,尤其理科生,更是一带而过。” 甘肃天水第五中学初中部的一位姓姚的政治课老师对本刊说,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不多,初三课本中有一小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体上还得围绕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法脱离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 《纪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高考,并规定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这有助于民族团结教育被更切实地重视。 金炳镐认为15%的权重并不算高,因为“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 “这次说明国家下了决心。”金炳镐建议,在高校也同样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把相关内容穿插到大学公共课当中。”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王彦明,从事中学历史教育26年。他的体会是,在教材编写中,应注重历史事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应挖掘出前因后果,并且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现实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深刻的原因,而不是泛泛地、孤立地背诵。” “在开展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时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切不可只是高唱赞歌,流于形式。”王彦明说。 编辑:肖亭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