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怪 新疆古丝道上地名怪
不少到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不怪,因为,新疆这一类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地名,都是有来由的,讲起来也是挺有趣的。南疆的焉耆、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等县的名称就是沿用汉代那些 “城郭国”的国名。当人们在丝路古道上艰难跋涉时,会因为在人困马乏、又热又渴中忽然找到一泓清泉或几棵老树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中看到几间土房或一座驿舍而欢喜若狂。于是,就有了“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柳树泉”、“白杨沟”这一类的地名。还有一些是维吾尔语来命名,比如 “塔里木”意思是“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喀什噶尔”(即喀什)也是古维吾尔语,意思是“多颜色的砖房”。
第八怪 新疆民族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一句俗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臭水。由于小数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泥浆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既感到麻烦,而且赤脚会有异味。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沾在套鞋上,回家时门,将套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又不会溢出汗脚异味,真是一举两得。
第九怪 新疆结婚宴席无酒菜
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一般不摆酒,也不放那么多的菜。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对禁酒的。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而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荼,吃喜糖、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肉、抓饭,尽饱一顿(城市维吾尔人而今已多改用筷、勺吃饭),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乐,十分得体。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当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领到结婚证书之后,便可举行婚礼。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
第十怪 新疆井底全部连起来
吐鲁番的坎尔井是许许多多的竖井,顺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下暗渠。是它,把地下丰富的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灌溉、使用。坎尔井,勘称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第十一怪 新疆敬洒歌声不外卖
每当你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碰巧见到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你就很容易被他们热烈而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蒙古同胞全然是用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盛情。尽管许多歌词你听不懂,但你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至于蒙古族人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那更是个个豪饮,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
第十二怪 新疆美玉泡酒酒更醇
常听到一些旅游者爱开这样的玩笑:“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桂林看山头,到新疆看石头。”的确,新疆到处有石头,更重要的是许多石头都是宝。有人试过,用美酒玉泡过的啤酒,能减少苦涩异味,口感更好;用美酒玉泡入白酒中,能使酒味变得更加香醇;用美酒玉浸泡过的纯净水还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对防治脱发、偏头痛、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