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进入福利时代 国民共享经济增长的实惠
[ 2007-10-08 11:14 ]

如何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应该看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是空前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经济增长速度并非判断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解决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而且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即国民福利最大化问题。着眼于中国目前的情况,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仅仅关乎“为什么而发展”,同时也关乎“如何谋发展”这一更为具体和现实的课题。

就理论而言,一个经济体本期创造的财富,总会有一部分用来进行投资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换言之,投资越多,国民当前消费就越少。如果投资是重复投资,意味着居民创造的价值的浪费,是一种福利损失。

经济增长并非总是和经济福利同方向变动的。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转化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很容易形成某种投资依赖症,即,由于福利转化率低,经济体须以高出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得到正常的、或者低于正常的福利改进。反过来说,这种不甚理想的状况,正好反证出改善低福利状况可以成为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发展中的不足,在过去相当时期内,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往往扮演着最后防线的角色。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其财力来源渠道主要依靠集体和社会互助,而政府只是在上述渠道不足时给予最后的财政支持。这种融资安排不仅经常导致很多救助对象得不到帮助,同时也是至今未能在农村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根源。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走过的道路表明,仅凭市场并不足以保障人类再生产,为了创造健康和幸福的生产力,人们要组织起来,以集体来共同分担风险与不幸。高水平的福利提供不仅不会矛盾于经济增长,反而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要提高福利水平,建设福利社会,并不是重走计划经济时期福利体制的老路,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新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福利体制的创新。具体而言,无论是“先富带动后富”,还是经济发展带动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尤其需要政府有效发挥其汲取资源、进行再分配、培育社会体系、实行监管的一系列重要职能。

目前来看,实现上述良性转化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表明政府的治国方略从注重经济优先发展转移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方向性的转变为提高福利水平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为提高福利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人民群众对福利需求的多样化和对基本保障需求的日益迫切,为提高福利水平提供了社会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