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东政策”的三大支柱,首先是经援,其次是道义鼓励,第三则是解决积怨问题。经援问题相对简单,但债台高筑的美国能否支撑一个又一个阿拉伯“新政权”的经济要求?仅仅像对待埃及这样,免除10亿美元债务,许以一些未来的援助项目,是不足以解决这些国家严重的食品短缺、就业和贫富不均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恰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成因;道义鼓励是容易的,阿拉伯各国民众具有朴素的反贪腐、反专制、追求自由生活愿望,但正如许多欧美媒体所坦言,这些愿望未必与美国的鼓励有关,一手反专制、一手反美的现象,在已经“胜利”和正在斗争的几国都司空见惯;至于积怨问题,就更不那么简单了。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都指出,中东最棘手、也最能检验美国真正态度的问题,是巴以问题,任何美国式的呼吁一旦碰上这块礁石则变得苍白无力。3年前奥巴马强迫以色列停建居民点,推行中东和平路线图,如今3年过去并无进展,局势反倒因巴勒斯坦内部的整合、以色列政局的变化,和叙利亚-黎巴嫩形势的复杂,变得越来越微妙。正如以色列“和平论坛”负责人布伦斯坦日前所表示的,整个中东所期待奥巴马的,首先是解决巴以这个中东死结,否则一切效果存疑。
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奥巴马——或干脆说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创意”不起来,没有任何人敢牺牲以色列的任何利益,去换取阿拉伯人“公平”的赞誉。此次演说,奥巴马仅小心翼翼提到“1967年边界”,就立即引发以色列的勃然大怒,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半个耶路撒冷,而这是以色列所绝不能接受的,可即便这个“1967年边界”,也未必能说服整个阿拉伯世界采纳。
此外,猛烈抨击叙利亚,大谈伊朗“专制”之祸的奥巴马,却对残酷镇压示威者的巴林、顽固实行君主专制的沙特和卡塔尔视而不见,这样“卡通化”的表述,可以在美国听众中得到广泛共鸣,却很难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听众所接受。
事实也正是如此,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在阿拉伯世界,尤其阿拉伯年轻人当中,奥巴马并非“万人迷”,支持率恐怕只有10%上下,而“阿拉伯之春”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地区固有矛盾的计划,而非奥巴马或其他外力推动的结果。皮尤中心所做的一系列民调更显示,奥巴马和美国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民意支持率非但未曾提高,反倒持续下落。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倘在阿以等几个“老大难”问题上解答照旧,所谓“新中东政策”在中东人看来,无非是改头换面的“旧中东政策”罢了。
不过必须看到,奥巴马的演说并非仅仅对外,其重要、甚至可以说主要受众,是国内的政坛、智库、国会和选民,毕竟中东问题是个长远问题,可以且只能从长计议,而连任大计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急就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特别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