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奥巴马发表重要讲话阐释其中东和北非政策。
在2009年开罗演讲两周年前夕,善于演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以一篇“新中东政策”的演说,为一轮“中东马歇尔计划”拉开帷幕。
在演说中奥巴马称赞了“阿拉伯之春”中中东各国民众追求民主、反抗专制的勇气,以及在突尼斯、埃及等国取得和即将取得的“推翻独裁者”的伟大成果,强调了美国政府对阿拉伯民众正义事业的支持,和“改变美国中东政策”的必要性。他强调了击毙拉登和联军干预利比亚事务的“重大意义”,并保证美国将向埃及、突尼斯等获得“阿拉伯之春”阶段性成果的国家提供数十亿美元经济援助,继续不遗余力地帮助阿拉伯世界人民“获得人类所共有的权力”,并将中东、北非的变局称为“美国外交的新篇章”。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美国政坛对奥巴马政府相对稳健、保守的立场感到不耐烦,希望美国政府在“支持阿拉伯民主化”事业上态度更积极、更主动,力争让中东的变局更符合美国的利益和心意。在拉登被击毙后,奥巴马终于在自己的“短板”方面也超越了他的前任小布什,拥有了主动打开这一话题的底气,通过演讲和随后的实际行动为两年前的开罗演讲“还愿”,精心包装出一个“新中东政策”,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然而,演说容易,落实却难。
突尼斯是最早“变颜色”的典范,但国内政局至今不稳,大量民众外逃的状况并未改变;埃及虽然开始清算穆巴拉克,但军官团和兄弟会左右政局走向的传统没有变化,当初积极投入广场运动的自由派(如六九运动等)反倒被边缘化,甚至被欧美官方遗忘。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如何将空洞的演说变为实际行动、尤其切实支持基层“阿拉伯民众”的实际行动,恐怕不是易事。
尽管奥巴马刻意讳言,但事实上被推翻的突尼斯、埃及旧政权都是亲美、亲西方的,这种变化如果硬说是“新中东政策”的成功,那么也只能说美国的“旧中东政策”失败了。不仅如此,新的突尼斯临时政府固然依旧亲西方,国内反西方情绪却明显增强,而埃及朝野的态度则更微妙,和伊朗改善关系、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都是足以令美、以不悦的动向,对此,“新中东政策”并未拿出有效的药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