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与农民的对立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场示威的不同之处。1992年,示威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学生;2010年,“红衫军”主要是来自东北部农村的农民。冲突背后是泰国农民、底层阶级与城市中产阶级的对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根源在于泰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贫富差距以及泰国政治家的一再失策。
据统计,泰国60%的人口仅掌握25%的全国财富,这60%的人大部分集中在泰国东北部农村地区。如此严重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就是泰国现今政治动荡的主要根源之一。
与此同时,他信2001年就任总理前,泰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政治上一直处于未觉醒状态。但在他信上台后,在推行多项惠农政策的同时,还在农村地区建立政党基层组织,直接地唤醒了这股政治力量。只是,他信在拉拢农民选票的同时,未能兑现一些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承诺,导致城市中产阶级逐渐成为反对他信的主力,即所谓的“黄衫军”。一定程度上说,中产阶级与农民的对立、贫富差距在他信上台后日益明显,这与他信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密不可分。就此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他信执政的一大失误。
政治裂痕左右政局
对支持政府的泰国中产阶级来说,民主意味着清廉、高效的政府和不受买票、舞弊以及暴力玷污的选举。在他们看来,他信以及亲他信势力就是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买票上台的,因此,有人提出改变现有选举制的建议,试图废止“一人一票”,以任命方式确定议会多数席位,从而防止亲他信势力再度上台。
而在“红衫军”所代表的贫困农民和城市最低阶层看来,他们认为自己被泰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遗忘,他们投票支持的政党要么被军事政变推翻,要么在法庭的裁决下倒台。对泰国中产阶级而言,“红衫军”无疑是一个新的对手;在他信上台后,这个对手快速觉醒,日益强大。
可以说,城市中产与农村贫民之间的裂痕,从最初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已经逐渐演化为政治的裂痕。从2008年“黄衫军”大示威,到2009年~2010年“红衫军”大示威,双方的裂痕在一次次的对立和冲突一再加深扩大。很显然,这种深深的裂痕仍将左右泰国政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