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的风向如同春天的天气变幻无常,一个月前希腊尚苦于几百亿欧元救命钱没有着落而抓耳挠腮,如今1100亿救助款出炉不到一周,7500亿的“托底钱”又迫不及待地出炉;一个月前欧元区几个富国的领导人对于救助希腊尚一慢二看三通过,丝毫不见紧迫感,如今他们却从严务实、雷厉风行,迫不及待地要抢在危机蔓延之前,把金钱编织成的保护网罩到那些可能步希腊后尘的国家头顶。
5月9日,欧盟——不是欧元区——批准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救助计划,总金额高达7500亿欧元,其中欧盟政府出资4400亿,IMF提供2500亿,某欧盟紧急基金筹集600亿,这笔巨款将用于救助那些面临金融困境的欧元区经济体。
通俗地说,这7500亿实际上是所谓“救荒钱”,是为了预防希腊危机的蔓延而作的最坏打算。希腊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各国进退两难,优柔寡断,被国际社会指责为贻误战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威胁,救助计划的讨论和推出仿佛总是慢一拍,跟不上危机的进展。此次欧盟未雨绸缪,抢先搞出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预案,目的是确保一旦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希腊危机,欧元区不至于像此前在希腊问题上所表现的这样缓不济急,而可以及时“灭火”。
然而这未必是7500亿大手笔拍出的最重要目的。
希腊问题之所以一再恶化,影响越来越恶劣,波及面越来越广泛,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危机本身的严重程度,而在于人们的怀疑:怀疑希腊是否有能力消除赤字、偿还债务,怀疑欧元区是否有能力、有决心拉一个成员上岸。如今有这笔“救荒钱”托底,无异于告诉世人“我们的成员国肯定还得起债,我们也肯定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成员国,不信请看7500亿”,目的自然是安定人心,避免更多的恐慌性连带效应。
上周希腊债务危机恶化后,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对欧元区应对效率不满,要求欧元区和欧盟承担更多责任的国际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任由希腊式危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而无力挽救,将令欧元体系土崩瓦解,欧盟公信力遭受重创,在此情况下,欧盟各国政要不得不匆匆出手。
然而7500亿的大手笔未必意味着更大的希望,甚至可能弄出更大的麻烦。
此次大手笔的发起者是德国政府,而此前1100亿希腊救助款的最终敲定,也和默克尔政府改弦更张,转而积极寻求救助有关。但德国民意对挪用本国税款补他国窟窿普遍表示不满,刚刚揭晓的北威州地方选举,默克尔所在的执政联盟遭遇惨败,将失去地方议会多数,造成惨败的关键之一,正是选民对默克尔推动希腊救助计划“用脚投票”,1100亿的分摊尚引来如此反弹,7500亿计划中,德国势必仍将承担很大一块,届时必将导致更严重的政治后果。
必须指出,将碰上这样麻烦的绝不仅仅是德国,其它需要往外掏钱的国家都会不同程度碰上类似问题,因为替他人埋单,就意味着自身福利水平的下降。
还有更麻烦的。
积极救助意味着欧元区的传统——各成员国在财政问题上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就此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被救助的国家需要以严厉的紧缩政策作为回报,这等于容许欧元区给自己的金融自由和财政预算套上紧箍咒,装上摄像头,等于让各成员国部分牺牲国家自主权,这将触发欧洲一体化问题范畴的原则性“老大难”政治,后果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7500亿覆盖的是16个欧元区国家,但需要分摊、有权表决的却是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正被大选弄得焦头烂额的英国政府已明确表态,英国不会为欧元区的错误埋单。不论这些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是促进还是抵制救助计划,都势必将金融问题和最棘手的欧盟权限问题挂钩,从而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欧洲一体化进程问题之难求索解、易陷僵局,早已为战后欧洲政治风云所无数次证实,其麻烦、波及范围和后遗症,恐怕还在希腊危机之上。如果欧元区各国急于求成,掉以轻心,只怕是葫芦尚未按下,瓢已经又飘了起来。
无论如何,7500亿的天文数字至少表明了欧盟正视和解决债务危机的决心,至于这是更大希望或更大麻烦,只能走着瞧了。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