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杂音 保存真实
近一个时期以来,部分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出现了重新评价二战历史和苏联在战争中作用的思潮。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去苏联化”或“去俄罗斯化”倾向,其境内一些苏军英雄和战争胜利纪念碑遭到破坏;某些历史学家还对苏联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作用提出质疑。专家指出,俄隆重举行庆典活动,与这些现象不无关系。
俄政府对这些现象非常关注。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认为,上述企图篡改历史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2009年5月,俄成立由总统办公厅主任纳雷什金为主任的反对企图篡改历史委员会,负责分析研究相关信息和对俄国际声誉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今年4月初,俄专门就此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梅德韦杰夫在给会议的致辞中指出,二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和苏联全体人民的共同胜利,苏联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为战争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纳雷什金在会上说,保护好战争胜利遗产是独联体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面向未来 共迎挑战
俄今年邀请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到莫斯科共同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一个更重要的考量是面向未来,希望以此为契机,强调放弃对抗,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核扩散、毒品走私、海盗活动等全球威胁的重要性。
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同纪念战争胜利表明,任何霸权主义者,无论是德国纳粹,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都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他说,各国一起纪念战胜法西斯的胜利,实际上也是为维护世界稳定作出的努力。
俄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军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米亚赫科夫认为,胡锦涛主席和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来莫斯科参加庆典活动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他说,二战初期,如果各国能够更早团结起来反击侵略,战争就可能不会带来那么巨大的牺牲。在应对当今世界上出现的恐怖主义等新威胁时,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
观察家认为,通过此次庆典,俄还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近邻中国等国的关系,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对本国有利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始终是俄外交努力的方向。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