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卖专利自救 富士技术自强

2012-01-17 10:12:00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1997年处于巅峰时期的柯达,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24年后的今天,其股票市值已缩水为当时史上最高值(310亿美元)的1%。一个曾代表“美国梦”的企业,在2011年竟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500强10大烂股”之第三名。资本市场的疲弱态势、业务转型的重重困难,让柯达持续多年深陷亏损泥潭,并最终黯然离开“世界五百强”的竞技场。柯达的命运起伏,无不让每一个曾经消费过柯达产品的人扼腕叹息:柯达怎么了?

在2012年世人皆知柯达面临破产讯息之前,柯达在去年就宣布要为自己的一千多项专利寻找买家,以换取现金收入来保证公司转型。现在看来,柯达的积疾难返,在那时便已露出端倪。一个曾靠技术创新赢遍天下的企业,最终将技术专利的拍卖作为了救命的稻草。这一招,在“将核心技术作为企业持续生命力”的竞争年代,显示出了昔日巨人的无奈。转看曾经的竞争对手富士,即便是在全球后经济危机时代,仍对技术研发予以大手笔侧重,2011-2013年研发投入计划由每年的1500亿日元增加到2000亿日元,加之在设备、并购等方面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富士现金流的充沛,也同时彰显了这家具有“工程师气质”的公司对技术的一贯珍视。

不可否认,柯达最早拥有了在感光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在1975年又依托其尖端传统影像技术最先发明出了数码相机。稍有讽刺的是,带来这项革新技术的人并未将其变为自己的利润增长点,反而在最终,要将图像领域的1000多项技术专利,转手他人。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如何让曾经的核心技术在旧有环境不再续存的情况下焕发新的活力,是值得诸多企业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将其作为前进途中的负重包袱扔掉,还是当做仍有潜力的宝藏来挖掘?相对于柯达的前一种选择,富士选择了后者。

富士与柯达一样,以感光材料起家,但是70多年后的今天,富士已把在照片感光材料领域孕育出来的有机材料、无机材料、解析、薄膜形成、加工、图像、软件、光学等用途广泛的核心技术,推广展开到了多个事业领域中,并以此来推进“医疗/生命科学”、“印刷系统”、“光学元器件”“数码影像”、“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未来六大支柱型产品的研发创新。这家公司对技术的高度重视,以致其对企业新标识部分字母的锐角化设计,官方地解释为“对尖端技术的执着追求”。

2006年,富士推出了让业界惊呼的女性护肤品,其独有的高渗透秘诀竟是来源于摄影胶片极其严苛的极细分子量涂布技术,这种技术能将一小杯胶原蛋白涂匀好几个足球场,难怪胶片专家也认为,曾经的胶片厂商做护肤品,无论是对原料的保鲜化处理还是对分子大小的精细控制,都拥有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最合乎技术原理的“跨界”。正因为如此,富士的ASTALIFT护肤品经受住了竞争最为激烈的日本本土护肤品市场的考验,继而推向中国、欧美等市场,销售量节节攀升,有望成为继富士彩色胶卷之后,与富士数码相机共同成为维系个人用户消费粘性的大众品牌代名词。

而与柯达2007年出售医疗成像业务做法更为截然相反的是,富士依托影像技术优势,积极采取横向融合纵向并购,从医疗影像器械产品开始,逐步将产品线扩展到医疗网络信息系统、医药品、保健品等多个“医疗?生命科学?健康”分支领域,并基于医疗健康乃全球朝阳产业的发展格局,将成为综合性的健康护理公司作为集团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并力图打造全面覆盖“预防―检查―诊断―治疗―术后护理―康复治疗”各医疗阶段的完整价值链,其事业的十年规模目标是2019年做到1万亿日元(约合92.6亿美元,按2009年汇率计算),成为企业最核心利润源之一。

不同的技术发展选择,让柯达与富士走上了两条相去甚远的路。一个即将遭遇申请破产的尴尬处境,一个即将迎来二次创业的利润回升,“如何坚持、如何创新”,可能又会让这对业务相似度极高的企业,再次成为诸多商学院关于“技术创新”、“战略抉择”的热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