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一个人并不能决定成败。为了扭亏为盈,沃尔玛美国总部要求中国区削减费用、增加营收,而中国区高管提高了各个门店的销售业绩指标,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让每个门店的业绩压力陡升。一名沃尔玛超市前员工透露,沃尔玛各个分店都有销售总量和毛利率的指标,如果完成了指标,员工可以得到奖金,管理层可能获得晋升。在业绩压力和管理漏洞的双重挤压下,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为了业绩,沃尔玛甚至向老对手家乐福学习,向供应商要费用。之前,沃尔玛曾经长期坚持不收取供应商的进场费,也很少派发海报,更不允许供应商在门店内外墙面、灯箱、柱子上做广告。而包括家乐福在内的很多其它超市都靠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以及出让店内外的各种资源,获取巨大的收入,这些收入甚至高于营业收入本身。
本土化是沃尔玛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首先是将员工本土化,沃尔玛超过99.9%的员工来自中国本土,商场总经理100%由中国本土人才担任,因为只有他们才最知道中国顾客需要什么。其次,是商品的本土化。沃尔玛95%以上的产品均是本土采购。
之前沃尔玛坚持的是“天天低价”的策略。“天天低价”是沃尔玛的核心价值,与其他零售商做周期性促销不同,沃尔玛要求供应商把全年的让利预算均摊到每一天,从常规价格中减去相应的数字,从而得出了365天如一日的“天天低价”。如今,沃尔玛也学起了家乐福,开始频繁的促销活动。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在陈耀昌身上体现着巨大的反差,这是他最为纠结的地方。
叶檀:我想陈耀昌的话,一方面他是作为沃尔玛中国区的一个负责人,他在推进沃尔玛的市场拓展方面,非常的大力。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拓展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不是太恰当的行为,但是与此同时从陈耀昌的历史记录或者是从他的一些慈善的举措来看,我想他有他另外的一个方面,这个人在他的行为和观念方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这就是比较纠结的。
而对于沃尔玛来说,叶檀认为,当沃尔玛的原则和中国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相冲突的时候,它是要放弃自己的理念还是要放弃某些市场,这是沃尔玛非常纠结的地方。
叶檀:沃尔玛本土化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沃尔玛在美国的时候,他主要是靠这个大举的扩张和低价的政策,低价又保持产品的质量来维持沃尔玛的销售和盈利。但是在中国的时候他遭遇到一系列问题,第一如果是以低价的话,他的产品质量是不是能够得到保障?第二,沃尔玛是一个统一的结算中心,在统一的过程当中,他的税收就要上缴到总公司,那么在各地设立分公司的时候,就会遭遇到非常强有力的阻碍。所以在这些方面,沃尔玛本身的经营理念跟中国当地的政策和商业的实际并不是太吻合,这个时候是不是要放弃自身的理念或者说放弃某些市场来保障在中国的经营,我想这也是沃尔玛比较纠结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