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有了孩子,独一代才真正长大成人!|英粉刷匠秀与首相搂脖合影 赞卡梅伦随和友善|巴基斯坦女星印度杂志“嗮”裸照 国内骂声一片|
财经>资讯抢鲜报
养护蓄电池 专家分析养护的五大误区
2011-12-21 10:11:00      来源:腾讯汽车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国际进行时


南岗区嵩山路李先生:我的轿车才开一年多,行驶不到3万公里,前几天就因蓄电池电量不足,在野外抛锚了。怎样才能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类似现象发生? 

王工答:很多车主都认为蓄电池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平时也不太注意作维护保养,其实在汽车的日常使用中,蓄电池是汽车上一直不可缺少的装置,它的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车上的电气系统以及电控装置性能,甚至出现车辆无法启动,抛锚的现象。 

我们车上常用的蓄电池,一般有两种,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和近些年来刚在国内普及使用的免维护型蓄电池,免维护蓄电池具有不需添加任何液体,对接线桩头、电线和车身腐蚀少,抗过充电能力强,起动电流大,电量储存时间长,使用使命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绝大部分轿车都使用免维护蓄电池。 

汽车蓄电池使用寿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蓄电池的结构和质量,而且与运用和维护密切相关。一般汽车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2年左右,如果保养得当,可达到3—4年。目前在对蓄电池的维护保养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蓄电池的早期损坏,应引起我们重视。 

误区一:在使用免维护蓄电池时,简单地认为免维护就是无须任何维护。 

误区二:蓄电池极桩接线柱外表有腐蚀物不需处理,只要不松动就可以了。外表出现了腐蚀物,接线柱内表面也会出现腐蚀现象,导致电阻值增大,影响蓄电池的正常充电和放电,必须及时处理。 

误区三:在液面低时,补充电解液或加引用纯净水,而不是需要的蒸馏水。如果加含硫酸的电解液,回使蓄电池内部电解液浓度增大,可能出现沸腾、酸雾等现象,严重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用饮用纯净水代替蒸馏水使用,纯净水中含有多种微量无素,对蓄电池有不良影响。 

误区四:电解液的密度不进行检查和调整,特别是冬季来临时,造成蓄电池容量不足,甚至造成电解液结冰的现象。 

误区五:冬季使用蓄电池启动时,不间断地使用启动机,导致蓄电池因过度放电而损坏。 

为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抛锚等故障的发生,我们在对蓄电池的维护保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免维护蓄电池也要经常检查电眼的颜色。绿色为电量充足;黑色为电量不足,需进行补充充电;灰色或淡黄色为电解液不足,因免维护蓄电池无法加液,应立即更换蓄电池。 

2.蓄电池应该在车上安放牢靠,以防在行驶中因振动而使蓄电池连线脱落,导致供电中断。 

3.要保持蓄电池表面清洁。如果发现极柱上出现固体氧化物时,应及时用热水浇冲,予以清除,以免影响极柱与接线柱之间的导通性。清理干净后,将蓄电池表面擦拭干净,在极柱及接线柱上抹上黄油,保证极柱不被氧化。 

4.至少每月检查一次电解液的高度。对没有标志线的蓄电池,电解液加到高过极板10~15mm便可;有两条红线的蓄电池,电解液不能超过上边红线,否则电解液可能外溢在正负极之间形成自放电,造成发动机不易起动,并缩短蓄电池寿命。

5.按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进行调整电解液的浓度。在我们东北冬天电解液的浓度浓度要达到1.28克/毫升。 

6.长期不用的汽车每隔一个月左右应将汽车发动起来,中等转速运行20分钟左右,否则放的时间太长,等用车时汽车将无法启动。 

7.每次发动车的时间总长不超过5秒,再次启动间隔时间不少于15秒。在多次启动仍不着车的情况下应从电路、点火线圈或油路等其他方面找原因,故障排除后再启动发动机,否则会使蓄电池过度放电,影响使用寿命。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男女之间不可思议的报复
男男女女可要注意了!千万别小瞧情感关系的处理。有时候对方的报复可能让你招架不住哦! >> 详细

论坛
NBA宝贝热辣舞姿(图)
NBA赛场上拥有最牛的球员,也拥有最值得骄傲的性感宝贝,给球迷们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