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有了孩子,独一代才真正长大成人!|英粉刷匠秀与首相搂脖合影 赞卡梅伦随和友善|巴基斯坦女星印度杂志“嗮”裸照 国内骂声一片|
财经>资讯抢鲜报
汽车市场 中国终成世界第一
2011-12-21 08:4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国际进行时


●讲述

中国汽车

不要被表面繁华所左右

作为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徐秉金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时时牵挂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加入世贸,他的看法相当清醒和客观。“中国应该学会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很好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安全,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像美国、欧盟在很多情况下都不遵守世贸规则,比如现在的贸易保护,对中国设置的壁垒比任何时候都多,今后,贸易摩擦可能还会更多。”

当前,中国成了全球汽车第一大市场,但中国汽车人应该有清醒认识,不要被表面繁华所迷惑。比如仔细分析一下1800万辆的构成,有多少是我们自主的汽车?所谓自主,是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都是中国的。

其实,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从研发到制造到整个市场,都被国际大企业所控制。而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0年,已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学到了一些知识,这些能不能用到自主品牌上呢?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有了奇瑞,有了吉利,有了长城,这些企业给我们树立了信心。我们自主品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给自己国内的消费者造出放心车,要质量好,售后服务也要跟上,这样做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讲述

为挑一辆车 全家人讨论了一年

今年49岁的芳芳曾是中国较早的有车族。上世纪90年代,当很多记者还在自豪于自己的“无冕之王”荣誉时,受几位香港朋友的影响,她毅然辞去了曾经喜爱的记者职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那个竞争不充分的年代,一切都顺风顺水,不需要跑断了腿一样地去跑客户,也不需要跟对手拼命压价,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芳芳很快就发现自己可以买一台车了。那年是1997年。

车,对于35岁的芳芳来说,曾经高不可攀,没想到一下子可以拥有了,她高兴得彻夜难眠,第二天就跟老公一起直奔北京著名的亚市(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本想充分当一把上帝,却突然发现基本没什么可以挑拣的机会,夏利、捷达、桑塔纳、富康,转来转去,除了少数几台进口车外,国产汽车就那几种。因受不了不停地有人“热情”地上来欲给予指点,再加上实在没什么可选的,芳芳买了一辆绿色捷达。“富康是两厢车,那时候真没法接受,桑塔纳又太大,我是女的怕开不了,买夏利又怕被当成出租车,最后只好买了方头方脑的捷达。”第一辆车的选购经历,芳芳至今都记得,“从进亚市到交钱出来,前后不过1个小时。”

带孩子去上油画班、跟客户一起改方案、被竞争对手抢走生意坐在家里哭、早上一出门就堵在西四环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前年,芳芳突然觉得自己该换台车了,“我的车其实没坏,它虽然样子不够时髦,但真的非常耐用,只是女儿大了,母亲也老了,一家四口周末出去散散心,真的需要一辆更宽大的车子。”

不过,这次的购车时间却绝非一个小时能够打发。老公和女儿的意见每天都有新变化,幸亏老母亲基本不表态。今天,老公说买个SUV吧,气派又实用,想去哪儿,一溜烟就跑了。女儿说,我喜欢奔驰,同学的妈妈就开奔驰。明天,老公说,买韩系车吧,听说正在搞降价促销,一辆车便宜1万多元呢。女儿说,座椅一定得有电加热功能,冬天上车暖风半天都不管用,同学妈妈车上就有。后天,老公又说,咱买大众的车吧,TSI+DSG,报纸上说这是最先进的科技。女儿又说,咱家买辆电动车吧,节约能源……

就这样,七嘴八舌,本来对车毫无研究的芳芳居然变成了半个专家,市场上主流品牌的车型统统知晓。但选择过多有时反而变成了没有选择,芳芳家的旧车换新车活动足足持续了一年。芳芳说,她最后买了一辆宝马,没听任何人的意见,就自己到店里开了一圈,从车上下来后,觉得再也不想开自己的车了,就二话没说,买下了。

从只有三四种车子可供选择,到一年仅上市的新车就有上百种,经历了如此巨变的中国消费者想买辆车或换辆车确实要左顾右盼,多方考虑。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今天,在拥有全世界最多汽车品牌的中国汽车市场面前,普通消费者可能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没有人会不喜欢现在,没有人愿意回到从前。

●讲述

入世十年是中国汽车大发展的十年

作为亲身参与甚至打造中国汽车行业众多历史事件的汽车人,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对中国加入WTO十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他回忆道,十年前,很多人对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会全面溃败的担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然而,历经十年的艰苦探索与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被冲垮,而是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大国。当然,中国汽车产业还存在很多严峻的问题,发展中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清楚认识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后谋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大开放、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按照入世承诺,我国大幅降低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轿车整车进口关税从2000年的80%~110%降至25%,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从2000年的25%左右降至10%;逐步取消了汽车及零配件的进口许可证与配额限制,放宽了对外商投资、外资进入国内汽车贸易领域等的限制;逐步实现了国内市场的“大开放”。在此背景下,“引进”与“合作”成为时代的主题。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得到迅速推进。一方面,国有汽车企业完成了体制转型,通过合资合作等灵活方式,完善了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国有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奇瑞、吉利、长城等民营自主品牌迅速发展,进一步发展了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首先,过去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令人尊敬的大发展。我国汽车产量、产值、产品出口额大体增长了十倍,汽车产销从200万辆增长到1800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份额从只有4%提高到如今的1/4。其次,企业自主品牌和营销理念也得到较大改善。轿车产销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从不到2%增长到25%强。正规4S店由几百家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家,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理念的汽车经销与服务人才。最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汽车产业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从2万辆到最高峰68万辆,年均增速达42%;在国际汽车投资、并购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从中都能看到加入WTO十年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成果。

当然,十年发展也有不足,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足,这本质上是由于“市场换技术”策略的不可持续,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被国际跨国公司所垄断。二是自主品牌发育不足,这实质是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对汽车市场的争夺问题。

●综述

家轿概念

带来1800万辆的辉煌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在中国入世取得的成就是最具有典型性的,首先就是中国汽车市场有比较大的发展。入世前中国的汽车销量也就是200万辆,现在已经超过18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是一个最大的成功。

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34.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仅为69.5万辆。在中国入世的第二年,车市进入了第一个“井喷期”。国产汽车率先降价,引发全国汽车降价。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01年,上海通用别克赛欧打出了“十万元家轿”的概念,引起市场轰动,而此后轿车价格一路下行。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争相进入中国,带来先进技术和最新车型。

当轿车终于从身份的象征变为普通百姓的家庭代步工具后,中国汽车的辉煌才终于开始。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分析师崔东树曾这样分析入世后的中国汽车市场,2002年是车市爆发增长拉动私车普及的第一个增长周期,3年平均增速45%,在2002-2003年的暴增后,2004年进入低迷调整期。由此完成第一个爆发式启动周期。第二轮增长周期2005-2008年,这4年平均增速22%,在2005年的平和增长后,2006-2007年处于较快增长期。第三轮增长周期2009-2011年,预计3年平均增速30%,2009年-2010年世界危机恢复期的中国车市实现高增长,一举达到了1800万辆的高峰,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今年,虽然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但可以预计,中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头顶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光环。在这个光环下,消费者几乎能买到全世界所有品牌的车型,汽车企业也有机会做大做强。作为最早报道中国汽车业的媒体,我们希望做大做强的能多几家本土企业,希望中国这个大市场能催生出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本土品牌。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东颖 供图/Jessica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男女之间不可思议的报复
男男女女可要注意了!千万别小瞧情感关系的处理。有时候对方的报复可能让你招架不住哦! >> 详细

论坛
NBA宝贝热辣舞姿(图)
NBA赛场上拥有最牛的球员,也拥有最值得骄傲的性感宝贝,给球迷们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