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上市公司大湖股份(原洞庭水殖),从2007年开始就在运作向上海鸿鑫置业购买阳澄湖股份股权。而响当当的“阳澄湖大闸蟹”名头也让投资者充满期待。不过,据记者了解,作为阳澄湖股份核心资产的8500亩水面养殖权,却长期得不到落实。在苏州市政府对阳澄湖的最新整顿方案中,这8500亩水面将被禁止养蟹。该公司为此甚至不惜与苏州市政府对簿公堂,这场诉讼案12月8日在苏州中院开庭。而大湖股份11月30日发布的将收购阳澄湖股份60%股权的公告中,却只字未提这场可能关乎阳澄湖股份前途命运的纠纷。
水面6年未养殖
商标只剩使用权
持有阳澄湖股份60%股权的上海鸿鑫置业,由大湖股份与其大股东鸿鑫控股合资成立,大湖股份占股48.92%。大湖股份对阳澄湖股份“垂涎已久”,然而这块“肥肉”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
按照苏州市大闸蟹保护办公室大闸蟹原产地保护的要义,只有在阳澄湖养殖的大闸蟹才能称为阳澄湖大闸蟹,正是这样的稀缺性,让8500亩的水面成了阳澄湖股份的核心资产。遗憾的是,据当地人介绍,这8500亩水面从2002年开始,被“搁置”了6年。
2000年10月,阳澄湖股份的前身蟹王水产增资,当地政府以阳澄湖西湖8500亩水面等实物增资,当时颁给阳澄湖股份的水产养殖证显示,8500亩水面使用期限是50年,自2000年7月1日至2050年6月30日止。不过,2002年苏州市政府对阳澄湖水面进行环保整治,这8500亩水面就属于整顿范围。
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的6年间,阳澄湖股份基本上都没能进行养殖。而根据2007年10月洞庭水殖的关联交易公告,阳澄湖股份2004、2005、2006、2007年1-8月净利润均为亏损。这一时期的经营情况可见一斑。
就在这期间,阳澄湖股份拥有的“阳澄湖”商标也被收回。公司现任董事长林泽华对这一事件的表述是,“2006年鸿仪系和鸿鑫置业进行股权过户时,政府派在阳澄湖股份的管理层在新进股东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阳澄湖’的商标权转到了江苏省阳澄湖大闸蟹集团公司(下称集团公司)名下,属于不合法程序。”
而时任公司总经理的方根生则表示,“阳澄湖”商标本来就属于政府,阳澄湖股份拥有商标的前提是“三年内上市”,当初的承诺落空后,政府自然有权将商标收回,而且商标收回发生在2005年,当时鸿鑫置业并未进入。这场商标之争最终因双方的妥协得到解决。2009年,阳澄湖股份与集团公司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阳澄湖股份被授权从2010年5月1日起至2013年4月30日使用“阳澄湖”的商标。
不过,同商标相比,水面养殖权才是被林泽华视为“生死攸关”的大事。“商标到期后,让不让用都无所谓,我们现在已经申请注册了新的商标,叫‘阳澄’。”林泽华透露,他有很多做战略投资的朋友,愿意支持阳澄湖股份上市,但水面问题是拦路虎。“水面不解决,资金就不会进来。”
养殖权被划给阳澄湖镇政府
就在商标问题解决前夕,2009年1月份,苏州市政府将本属于阳澄湖股份的8500亩水面使用权以水产养殖证的形式颁给了相城区阳澄湖镇政府。而对于为何要这样,林泽华表示,政府并没给出具体原因。
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在解释此问题时,只语焉不详地介绍,阳澄湖股份最先时就没这8500亩水面,苏州市政府后来整顿登记赔偿时也没人出来要求,就被视为自动放弃权利了。苏州市政府后来就把这一块水面同其他水面一起,把水产养殖证颁给了阳澄湖镇政府。
对于上述事件的细节,阳澄湖股份成立时的总经理方根生解释,被入股的8500亩水面最先属于镇政府下面的3个村子所有,当时被村民承包养螃蟹。“承包周期一般是3年,入股给阳澄湖股份时村民的承包期还没满,就让村民继续养殖。”2002年苏州市政府对阳澄湖进行整顿,养殖区域大幅缩减,“当时这8500亩水面还是村民在养殖,市政府进行赔偿时,是对村民进行的赔偿。”方根生表示,2009年苏州市政府下发水产养殖证时,就有3年后继续整顿的打算,为了政策执行方便,就直接将这一块水产养殖证下发给了镇政府。
而阳澄湖股份当时为何没有提出赔偿要求?方根生表示,阳澄湖镇政府占有阳澄湖股份39%的股权,这一方对上级政府的整顿配合与服从并不奇怪,但占股60%的鸿仪系其间则一直保持沉默,视为自动弃权,鸿鑫置业进入时已知道此事。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