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大雾笼罩济南市区。从12月3日以来,济南地区遭遇持续大雾天气,受大雾影响济南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空气质量持续恶化,从3日的轻微污染降为4日的轻度污染,5日的空气质量进一步下降,当地气象部门提醒市民出门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显然,中国目前还做不到减排PM2.5。然而,做不到不等于不能说,不等于放弃努力。
过去,PM2.5挺神秘。一是它太小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二是环保部门不敢说,说了怕影响空气质量评价。一说PM2.5,大多数地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没有现在那么多了。普通人不了解它,却能感觉到肯定有个什么东西在祸害空气。群众对空气质量的感受与监测数据经常“打架”,质疑之声不断,原因就在于此。
这几年,各地政府防治大气污染的成绩有目共睹,与过去比进步确实很大,与群众要求比差距还不小。人们日子越过越好,期待灰霾天气越来越少也在情理之中。政府一时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也应该给群众说清楚PM2.5是什么、浓度多少、从哪儿来、如何防治。否则,群众还将质疑下去。这种质疑会把PM2.5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扩展到政府的公信力。
不说清楚这些,有人会认定自己只是PM2.5的受害者,不去践行低碳生活,甚至一味指责别人。只有说清楚PM2.5的排放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召唤大多数人参与减排。
减排PM2.5迟早要成为国家的环保目标,现在到了该让它现形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它说清楚,要大声说、反复说,争取早一天把嘴上功夫变成减排行动。(武卫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