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笼罩下的太原市迎泽公园(12月6日摄)。连日来,山西省太原市出现持续雾霾天气。雾霾的侵扰不仅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还使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据环保部门数据显示,自12月2日起太原空气质量已经连续五天达到Ⅲ级轻度污染。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12月5日,环保部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大家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PM2.5是什么?是造成我国许多大城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灰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它对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科学界早有认识,只是我国没有把它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很少公开讨论。
大城市的人们见惯了灰蒙蒙的天空,感觉空气质量不像政府公布的数据说得那么好。现在,PM2.5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明白原来是这个家伙在捣乱。对此,不少人愤愤而言,这家伙危害这么大,马上减排就是了,还征求什么意见?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PM2.5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类自己闹腾出来的。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工地扬尘是其主要来源,要想减少排放,不仅得少烧煤、少开车、少修建,而且须从改进技术和管理入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几十年的中国,这可不容易。
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这一比例若干年内不会大变;去年全国能源消费量折合32.5亿吨标准煤,今年这个数字只会更多。车呢?到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17亿辆,北京达到464万辆,这个数字也将只增不减。修建方面难以掌握确切数据,但放眼全国,哪个地方不在拆旧建新,修路、盖房哪一样不得动土?
中国13亿多人,谁不想过上好日子?有房住,有电用,有车坐,冷了有暖气,热了有空调,吃好穿好,从个体看,这些需求都无可厚非,从整体看,量变就会导致质变。特别是在人口密集、交通工具密集、楼房密集的大城市,满足这些需求,必然消耗大量能源,必然产生包括PM2.5在内的大量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