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尼斯湖再现水怪?状如“潜在水下的鸟”|西班牙法庭重审旧案 沙特首富被控迷奸嫩模|美贫困人口创纪录 每6.6人中就有1名穷人|
财经>中国经济
为什么权威部门统计数据与百姓生活体验不一致?
2011-09-15 09:07:00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国际进行时


■哪些调查的“百分比”不可信?

样本容量小、抽样不科学,一些街边问卷与网上调查的结果不可偏听偏信

“89.3%的人坦言物价上涨影响生活”、“一半人认为房屋单位售价在5000元以下最能接受”……每天电视、报纸、网络都在刊登着各种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这些耸动视听的“百分比”调查结果真的反映了现实情况吗?

张小姐曾经供职于北京一家小型的信息咨询公司。她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问卷调查都市人群的牙齿保健行为。但令她不解的是,公司并没有采取严格的抽样方法,而是让员工和临时志愿者去城市商圈、地铁站等处,临时找人填写问卷。而且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受访人可能不会真实回答。“比如您现在存在哪些口腔问题,我想不会有人主动选择口臭一项。而且上班时间逛商场的人群是否就能代表这个都市的基本面,我也很怀疑。”

金兼斌认为,统计数字误导最常见来自抽样问题。抽样调查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样本容量。另一方面,样本能很好地代表总体,避免调查受到社会倾向的影响。“例如,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填写问卷承认自己歧视农民工,但实际言行显然是另一回事。”

不仅是街头问卷调查,很多所谓的网上民意调查的结果也值得商榷。例如今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其中34.4%的人表示“非常多”。大量媒体据此撰文“八成民众认为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实际上,该调查是仅对1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而且参与者最可能是上述网站的常客以及曾经历过该话题的人群。媒体的结论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网络调查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的信函访问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页面,被调查者可以轻松而不受拘束地完成调查,提高了调查的便捷性。但网络调查不能实现人口全覆盖,且受到虚拟匿名等局限,真实性很难鉴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全球最值得尝试的街头小吃
在街头路边摊吃着价廉的美食,体验着当地不同的民俗,实在是旅行途中的一大乐事。 >> 详细

论坛
有一种美能让人窒息(图)
有一种沉静的美会呼吸,看了后却能让你窒息。静下心来,听她的呼吸,感受她美妙的律动。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