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调查的“百分比”不可信?
样本容量小、抽样不科学,一些街边问卷与网上调查的结果不可偏听偏信
“89.3%的人坦言物价上涨影响生活”、“一半人认为房屋单位售价在5000元以下最能接受”……每天电视、报纸、网络都在刊登着各种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这些耸动视听的“百分比”调查结果真的反映了现实情况吗?
张小姐曾经供职于北京一家小型的信息咨询公司。她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问卷调查都市人群的牙齿保健行为。但令她不解的是,公司并没有采取严格的抽样方法,而是让员工和临时志愿者去城市商圈、地铁站等处,临时找人填写问卷。而且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受访人可能不会真实回答。“比如您现在存在哪些口腔问题,我想不会有人主动选择口臭一项。而且上班时间逛商场的人群是否就能代表这个都市的基本面,我也很怀疑。”
金兼斌认为,统计数字误导最常见来自抽样问题。抽样调查首先要保证一定的样本容量。另一方面,样本能很好地代表总体,避免调查受到社会倾向的影响。“例如,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填写问卷承认自己歧视农民工,但实际言行显然是另一回事。”
不仅是街头问卷调查,很多所谓的网上民意调查的结果也值得商榷。例如今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其中34.4%的人表示“非常多”。大量媒体据此撰文“八成民众认为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实际上,该调查是仅对1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而且参与者最可能是上述网站的常客以及曾经历过该话题的人群。媒体的结论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网络调查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的信函访问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页面,被调查者可以轻松而不受拘束地完成调查,提高了调查的便捷性。但网络调查不能实现人口全覆盖,且受到虚拟匿名等局限,真实性很难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