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英一样对官方数据抱有怀疑的还有常在京沪之间出差的薛先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统计,2010年民航航班正点率为75.5%,可这个数据与薛先生的感受大相径庭。“怎么可能这么高?我去年跑上海,就没一次准点过!尤其是世博会期间,航班延误一般都要两三个小时!”
为什么这些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与百姓的生活体验不一致呢?
一是人们往往喜欢用少数商品的价格水平或服务水平,与相关部门统计的“一篮子”商品或服务项目的综合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如田英的账本仅记录了自己家附近农贸市场的菜价和自家的房租变化。而统计局公布的CPI构成分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价格往往有升有降,而且各分类的权重也不同。
二是人们往往喜欢用某一地域的价格水平或服务水平,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如,薛先生就是用自己经历的某一条航线某几个航班的准点率,与全国范围所有航线所有班次的正点率相比较。
三是人们对某一调查的样本及统计口径不了解。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包括统计方式、统计范围等指标。统计方法又包括抽样调查、全面统计等。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统计结果。例如,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就是个狭义口径,购建房款支出不包含在内,只统计实际发生的房租、供暖费、维修费等现金支出。而且该调查样本有80%以上是自有住房户,20%是租房户,因此样本中的“零房租”大大拉低了最终的平均支出水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长期研究媒介调查与统计方法。他认为,“有些指标的定义或者算法,民众可能不太清楚。例如物价指数是一个有多个子指标计算合成的综合指标。但如果人们只关注或比较关注其中个别指标,则两者的涨跌状况有时会有出入。因此,在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统计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民众的统计素养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