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对比
种粮效益依然较低
尽管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对广东农民来说是一个利好,但目前广东种粮的比较效益与其他作物比起来还比较低。据了解,即使粮价上涨后,每亩耕地的种粮效益也才两三百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广东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蚕桑等主要园艺作物的面积虽然只占全省农作物面积的30%到40%,但是产值却占了种植业产值的60%,在一些经济作物经营得比较好的地方,每亩纯收入过万元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粮价的上涨对进一步稳定广东的粮食生产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看,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经济作物,效果可能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在家种田显得越来越不划算。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民及时在周边地区打散工,大部分每天也有六七十块钱的收入,相比之下,如果不是大规模种植的话,种田每亩两百多元的收益显得微不足道,而年轻一代更是很少人愿意留在家中种田。
○产业出路
应改变“散户天下”的格局
记者了解到,尽管今年种粮的效益有所提高,但对农民的吸引力依然非常有限。原因是我省农民“散户”太多。据省农业厅的调查,2009年,我省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1%左右,而农户种植面积在15亩以上的耕地面积只有400多万亩,占我省耕地面积不到1/7。
有关专家指出,广东应该积极促进土地的流转,积极培育扶持种粮大户,引导种粮产业走向规模化,由专业的农民来负责生产,否则,容易出现农民没兴趣种植几分地、出租又不便而导致丢荒的情况。
“最近这两年,粤西和珠三角,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蔡立介绍说,但是我省的规模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他认为,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帮助种粮大户做强做大,培育专业化、技术化并且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农民,直接关系到广东粮食产业的未来。
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振芳则呼吁,政府应尽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粮食产业“护航”。他表示,广东省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农业保险,一些企业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将很难恢复“再造血”功能,难以维持和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陈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