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一季度,光明新区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多个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何俊 摄
新区首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4%,增幅均为深圳全市第一。4月21日下午,新区召开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会议披露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和经济运行特点令人欣喜: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
但新区经济发展“开门红”的背后,隐忧犹存:部分规模企业产值负增长,亟需全面提升产能;高能耗产业仍占一定比重,节能降耗压力较大;资金链条全面收紧,项目建设难以为继……“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区经济发展仍旧面临挑战,诸多疑难期待破解。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比增60%
第一季度,新区经济总量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99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附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根据新区发改局的分析,新区首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呈现诸多特点:其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新区第一产业首季度实现增加值0.27亿元,第二产业为47.08亿元,第三产业为20.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度的0.45:71.95:27.60调整为0.40:69.24:30.36,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攀升,对GDP贡献率上升2.76个百分点。
其二,新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支柱效应逐步显现。第一季度新区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平板显示产业、LED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累计实现产值91.83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7%,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460亿元。
其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重大项目拉动效应明显。新区第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9亿元,同比增长60.4%,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3%。截至3月底,新区投资项目共有109个(政府项目35个、社会项目74个),其中,华星光电、研祥、松白路、光侨路等单季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重大项目共11个,占新区投资项目总数的10.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0亿元,占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55.3%。首季度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经济数据增幅均居全市前列,体现了新区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其四,企业登记高速增长,厂房出租率持续走高。根据统计数据,第一季度,新区登记各类企业495家,比增511%,各类企业新增注册资本比增3718%。新区累计出租厂房2586.65万平方米,空置8.25万平方米,空置率仅为0.32%,这些数据表明新区企业入住率较高,企业生产经营较为活跃。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新区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8亿元,比增21.6%,增速为全市第一。
高耗能产业仍占一定比重
尽管第一季度新区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向好,但一系列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部分规模企业产值出现负增长,亟需全面提升产能。”新区发改局负责人说,大中型企业是拉动新区工业产值增长的主力军,以新区规模以上50强企业为例,第一季度实现产值11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五成以上,对新区产值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新区仍有福瑞祥电子、亚泰影像、正方电子等7家产值前50强企业出现负增长,累计产值9.39亿元,比降18.3%,拉低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同时,考虑到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影响了企业产能的扩大,加之部分产值较大企业产能基本趋于饱和、部分新投产企业产能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新区首季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完成全年计划的18.6%,完成全年目标亟需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
作为特区后发区域,新区高耗能产业仍占一定比重,诸多企业呈现出初级化特征,并在第一季度能源消耗方面表露无遗。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区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同步增长,特别是塑料制品、造纸及纸制品、饮料食品、化纤等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行业,累计实现产值23.81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1.7%;累计消耗能源1.58万吨标准煤 ,却 占 全 部 能 源 消 耗 的23.9%。
“这显示出新区企业产品初级化特征还比较突出,资源加工型企业偏多、偏重、高耗能企业集中度较高,节能降耗任务艰巨。”新区发改局工作人员说。
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是:资金链条全面收紧,众多项目建设恐将难以为继。“由于宏观政策的变化,今年市级政府投资总规模全面收紧,加之新区财力有限,导致光明高新园区门户区南片区市政配套、中央公园等一些市投区建的重大民生和产业项目不得不放慢进度或推迟开工,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已开工续建项目的工程进度款难以为继的风险。”
对此,新区发改局提出多条建议,期望在下一阶段求得格局改观。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其次,尽快明确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布局,推动华侨城创想新城、招商局智慧城等重大项目早日落户新区;三是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华星光电、研祥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开工建设,推动新投产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以大项目带动发展,壮大新区新兴产业队伍,形成新的产值和税收增长点。
至于资金瓶颈,新区发改局提出,将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一方面,新区发改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财政委沟通协调,保证新区主干道路、园区配套、产业培育三类项目的建设资金,保证工程进度款及时支付;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模式,争取市政府财政支持,利用新区投融资平台,尝试BOT(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等多种投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门户区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
采访手记
快与慢
接触新区不久,在与各部门打交道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新区人很忙,新区节奏很快。
不久前,第一次与经济促进局一名女士交谈,她连珠炮般的语速便让我这个自诩语速无人能及的记者都有些吃不消。我玩笑似地一再请求她“慢点说”,她无奈地笑说,“没办法,事情太多,不说快点不行”。
我以为这不过是个别现象,但渐渐地发现,在新区,“快”已经成为常态,这里的人开起会来直奔主题,讲起话来干净利落,做起事情脚底生风。在某科室,和朋友一次不过十分钟的交谈,先后多次被电话、文件和传呼打断,以至于朋友不得不屡屡重复中断前的内容。在社工办,会议、电话、文件往来应接不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更是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
新区的快不是没有理由。这里是大部制改革的试点区域,早在成立之日“大部门、大综合”就成为新区行政机构设置与运作的原则。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和人员配备,是新区行政体制的一大特点。前者使得新区职能部门时刻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而后者则令新区各部门常感人手不够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行事如风。
“大部门、大综合”带来的是高效的行政服务与强势的社会管理效能,正所谓集中力量好办事,而其最直观的表现是:工作人员的异常忙碌与行事的快节奏。
在外界看来,这种快节奏,昭示着新区欣欣向荣的活力和迅猛的发展劲头。然而,最近的一次遭遇让我对新区的快有了新的看法。
在与某部门工作人员小刘最近的一次攀谈中,我很希望深入了解近年来某项工作的特色、取得的经验以及面临过的困惑和思考,却收获甚微。小刘一边埋头处理文件,一边再三向我致歉说:对不起,大家实在太忙,能够完成上级部门部署下来的工作和日常事务已经不错,没有时间去停下来总结什么,更别提思考方向性的问题了。
失望之余我颇感触动,情不自禁想起一段往事。在上海开往南京、时速354公里的高铁上,一名作家有些困惑地对我说,原本4个小时的旅途,朋友之间打打牌,叙叙旧,欣赏一下沿途的风物,思考一下个人的事情,是一桩多么惬意的事情。如今,一个小时跑完全程,一杯热茶还未凉透,我们需要这么快吗?我不置可否。如今想来,这不过也是一个关于快与慢的话题。
的确,我们这个时代,凡事都在讲究效率,追求速度,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快,成为了一种大众心态;不管方向明确与否,我们都在快速地前行,而失去了方向的快,便徒有其快,事倍功半,偏离了最初的设计。
一个朋友对我说过,快,只是一种节奏,而慢,却是一种艺术。既要埋头拉快车,也要不时慢下来抬头看路。窃以为,新区的发展,应该快慢结合,张弛有度,盖同此理。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