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以来,全国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但12月份同比上涨已高达4.6%,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5%,但12月份同比上涨也达5.9%;而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5.5%,而2010年上半年该数更高达10.8%。2011年第1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上涨,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3月份CPI同比上涨更高达5.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较快,同比上涨7.1%,3月份上涨更高达7.3%;而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更高达10.2%,3月份同比上涨10.5%。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实际上是与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上升,也就是说,与生产成本的上升相联系的,只是时间滞后了一点。
在经济学意义上,人们把物价普遍上升定义为通货膨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决定着物价的总水平。如果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过快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面对国内目前的通胀,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口原油、粮食、矿石等原料、燃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和一部分流入国内的热钱以及外贸顺差过大引起的,或者说主要是输入性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与前两三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增加的4万亿元投资有关,即也有内生性原因。
事实上,目前我国物价水平整体上升的原因复杂,或许上述两方面是主要原因,但是投资者对农产品及工业原材料的恶意炒作、公路乱收费导致国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供应商串通涨价、商业地产价格快速上升、商家大规模发放代币消费卡等,也都有可能推高消费品的价格,从而使通胀得以放大。
面对通胀,近来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相应的货币政策,如多次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等,也采取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如提高个税起征点以促进国民消费也在立法程序过程中。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为平息国民因物价过快上涨产生抱怨与恐慌的情绪,政府有关部门也从微观的角度寻找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解决办法。例如,用鼓励“农超对接”和免收农产品高速公路过路费等方式,通过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使城市超市中的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价格降下来。此作法的确让市民感觉到菜价比前期最高价位时有所下降,但其实对食品整体价格水平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因为今年第一季度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指数仍然是上涨最快的,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对当月CPI的“贡献”率超过了60%。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方面,政府也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但是从效果来看今年3月份全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仍达6.6%。此外,政府还对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垄断行业限制其近期产品涨价的要求(如政府没有允许电力涨价);对一些居民消费的常用药品,政府近年来已经进行了27次强制降价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品价格的上涨。但是,据相关媒体记者调查了解到,政府强制降价的结果也使很多低价的常用药就此销声匿迹……可见,遏制通胀具有相当的难度。
其实在微观层面上,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相比,加强市场监管或许对稳定物价会更加有效。例如,加大对农产品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的查处力度,以维持公平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下决心彻底整治公路乱收费这一顽疾,以降低货物的流通成本;对商业地产的场租变动进行监控,以防止因其过快上涨加大批发零售企业的成本;还可以适当地在城市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开辟不收或少收摊位费的农产品市场(早市或晚市),给低收入者以生存的空间。
此外,政府应禁止大型零售企业发放代币购物卡(券)。我们暂且不论这种代币购物卡可能会导致购卡人拿回扣、单位作为福利发卡避税、发卡单位作为非金融机构吸收巨额预付资金难以监管和用巨额购物卡行贿滋生腐败等负面作用,仅从影响商品价格的角度来看,购物卡无疑有推高商品价格的作用。因为一旦购物卡销售出去,商场就实现了销售额,当代币购物卡发放量足够大的时候,商家在有了“固定”的顾客后,商品定价就更加随意。而且大商场中商品价格的高企会增强全社会通胀预期。
总之,应对通胀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政府都必须有所作为,因为保持房价与物价的基本稳定,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健康的发展,也关乎社会安定与百姓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