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变挑战为机遇
人民日报海外版: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的超市、零售店、餐馆,越来越多地包含在全球名牌产品之中时,外国人的眼光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早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货,大多是超市大筐里的便宜货。而现在,人们用看待美国货、日本货的同样眼光来衡量中国货。
现在,中国的出口产品品种有上万种,在如此大量的出口产品当中,每一笔合同都是进口商和出口商经过在规格、质量等各个方面的认真讨论,达成共识的条件下实现的。应该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进口商的要求和进口国关于质量的规定,而且都经过法定的检验。中国出口产品整体上是被进口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个别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中国制造”必须狠练“内功”,提高质量,舍此别无他途。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麻烦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遇,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高标准,国际上的消费者享受着高质量的“中国制造”,我们又何惧任何媒体的炒作! >>>点击详细
双管齐下破解“中国制造”危机
新华网专稿: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制造”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不佳,国内监管也不够严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则将普通的质量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应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
对于中国近来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美国媒体也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就引用相关专家的话说,中国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会让一部分坏的出口产品损害国家声誉”。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
在质量问题上,如果发现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媒体则应客观报道,不能仅凭一面之辞,就夸大其事,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政界人士更不应借题发挥,对个别孤立现象大肆渲染,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来源:新华网 编辑:潘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