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
我们相信中国产品
人民日报:一家位于密特鲁商业区的“中国商品城”,新近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庆典。上千叙利亚人围拢在商城门口观看庆典演出,大马士革电台做了现场直播,多家电视台跟踪报道。记者在商场采访了几位购物者。他们普遍反映,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已成为当地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营电脑配件的艾哈迈德说:“我每年都到中国参加广交会,而且每次都要进口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菲律宾
中国产品在菲律宾功不可没
新华网马尼拉8月5日电:在马尼拉,不少长期选购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尤其是华人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相信中国名牌食品的质量能经受住这次风波的考验。在各大商场里专卖中国品牌食品的“达华”连锁店里,值班经理告诉记者,从中国进口的“洽洽”瓜子等货品始终受到顾客青睐,凭的就是一贯的质量,从来没有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投诉。
埃及
中国产品在埃及有市场
新华网开罗8月1日电:在埃及,大到天上飞的教练机,地上跑的汽车和摩托车,小到人们身上穿的衬衫、鞋袜等,“中国制造”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人说,需求决定市场,正是因为埃及消费者有需求,中国产品在这里才会有市场。
资料图片:2006年10月27日,美国客商在广交会流花展馆的装饰品展区选购装饰画。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谁在损毁“中国制造”
《世界知识》杂志: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列美国总进口的第二位,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均列第一,这实际上已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是获得共识的。然而,在我国出口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国际关注不容忽视。继2006年7月美国FDA及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通报我国出口水产品药残问题之后,11月又接连发生"多宝鱼"、"孔雀石绿"事件。接连不断的产品质量事件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声誉受到影响。
由于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加上国内质量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使得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向国际市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尽管这些问题产品在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出口中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却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相关产品出口。以广东对美出口水产品为例。由于产品质量屡遭质疑以及技术壁垒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国出口水产品5976吨,价值1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6.6%和79.2%,平均出口价格为2008美元/吨,下降11.6%。美国对我国水产品的附加进口控制措施要求更加繁琐,严格的出口检测使我国出口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甚至面临丧失出口市场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产品频频出现"质量质疑"的同时,与中国争夺市场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却在出口产品质量上悄悄下功夫,如印度、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的商品正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规范企业出口行为、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点击详细
日韩制造也曾危机四伏
国际先驱导报:客观地说,日本产品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口碑。无论是家用电器,或者精密机械,还是汽车。但是在日本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的初始阶段,美国消费者对于日本汽车的评价却不是“物美价廉”,而是“物差所以价廉”。
1960年,日本汽车对美出口不过1000台,但到了1970年和1980年,对美出口量分别达到23.3万台和182万台。随着对美出口基数的增加,日本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由于相关报道的增多,美国人开始怀疑日本汽车价廉所以没有好货。面临日本汽车剧烈竞争的美国汽车行业,也开始借机诋毁日本汽车的质量,主张对日本汽车进行严格检测。
代表美国汽车行业的美国汽车工会还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限制。在当时国会召集的听证会上,充斥着对日本汽车及其质量的不信任声音和不满情绪。
韩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大致也有类似经历。同样以汽车为例,1986年,现代汽车以近5000美元一辆的低价敲开美国市场大门。但随着质量问题的很快暴露,现代车的销量很快一路走低,并成为美国人的笑柄。1998年,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戴维·莱特曼在他的节目中说:“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现代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