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富山村村寨银行:和贫困村民的1000元“环保游戏”

2014-12-12 11:19:18 来源:云南信息报
打印文章  

案例

“村寨银行”4年 河源村改变环保规则

河源村是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丽江州和大理州的交界。有460多户,2067人。从前这里是一片极其繁茂的原始森林,到了80年代,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为了抢夺森林资源,各路人马大肆涌入河源村,为此,河源人常与外村人发生械斗事件,在外界的冲击和影响下,本村人也开始无所顾忌地滥砍滥伐。加之村庄长期处于公共管理涣散的状态,“公地悲剧”愈演愈烈至一发不可收拾。不出20年功夫,原始森林便很快退化成了稀稀疏疏的次生林,水土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而村民的贫困并未因此改变。

2010年9月,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与日本企业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把共同策划的公益项目“老君山河源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项目”(也称“村寨银行”项目)介绍到河源村,村民通过学习外地经验、社区宣传和学习、需求评估、集体通过决议、集体选举管理人员、公开集资等民主过程决定引入该项目。

项目运行至今,河源村一共已建立9个小组村寨银行,共有203户加入并受益,还款率为100%,户均经济增长率为62%。作为一个植根于社区需求的金融互助体系,村寨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在经济发展上的自我规划,而三年一轮的循环式借贷方式,也逐渐为村民所理解和接受,村民对借贷规则的共识和遵守确保了村寨银行在社区的持续良性运行。

此外,全村一共建立了12个村民小组自然保护地,保护森林面积为45830亩。此前,虽然国家早就颁发了有关封山育林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条文在村里如同虚设、难以落实。因为从政策的实施规则来看,看护山林仅仅只是几名护林员的职责,与其他村民无关。但随着“村寨银行”的实施,村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前的规则是别人制定的规则,与己无关,而后者,则是自己参与制定,自己是决策和执行主体。

专家观点

解决“公地悲剧”的制度探索

回溯以往的环保历程,保护生态和生存发展似乎是一对无解的矛盾。“公地悲剧”的案例就是对此典型的说明: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比如山林,有许多拥有者,其中人人都有使用权,但却难以阻止他人使用,资源因此被过度使用。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资源将枯竭,但人人对阻止事态的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着事态的恶化。

在阿拉善工作人员的心中,“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解决“公地悲剧”的制度探索。村民们彼此监督,生怕有人因违约砍树而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副主任萧今教授长期关注阿拉善地区的环境保护,也见证了阿拉善“村寨银行”项目在云南一路走来的历程。她在《生态保育的民主试验——阿拉善行记》一书中写道:“(阿拉善生态协会)这个模式有几个特点。第一,建立了以农牧民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组织,并受到多方监督;第二,由本地农牧民选择可行的生态-生计项目并实施,形成了环保的社会性基础……最后,创造了一个筹资模式,把依赖政府和外援的生态保护转变为自主和自助的行动。”

但如何让“村寨银行”的环保模式越走越好,一直是相关专家思考的难点。今年83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象枢老先生,曾多次到内蒙古阿拉善、云南老君山等地考察 “村寨银行”的发展。谈及这一模式的前景,张象枢老先生表示:“现在来看‘村寨银行’的确比较成功,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合理的、有意义的探索。”

他认为,目前,“村寨银行”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互助性质的社区金融系统,要从源头上解决“公地悲剧”,不再去过度地砍伐森林,还要扩大资金规模,在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金融创新。

张象枢老先生目前正在牵头进行一项研究,力图让“村寨银行”更好地引入和利用外部资源。他的初步思路是让“村寨银行”和国有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建立联系,获得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使农民真正脱贫致富。(完)(刘相妙)

编辑:张少虎 标签: 银行 游戏 资金池 阿拉善地区 丽江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陕西明秦王墓文物被垃圾包围 系全国文保单位

南京:迎接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