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2014-11-15 11:11:28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打印文章  

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生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

……

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令无数人对这片土地魂牵梦绕。

草原13.2亿亩,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森林3.73亿亩,居全国首位;湿地0.9亿亩,居全国第三位……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秀美不仅是内蒙古的“名片”,更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美丽与发展必须双赢!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近年来,内蒙古实施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努力呵护好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3年,内蒙古分别完成草原、林业建设面积5307万亩、1205万亩,当年草原的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1%。最新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

“目前,内蒙古生态已经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在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的背景下实属难得,这也意味着我们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头,建设生态文明,不容丝毫懈怠。”王君说。

今后,内蒙古将继续实施好各项生态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预计到2020年,自治区草原的平均植被盖度将达到48%以上,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3%。

内蒙古:神州北望风光好 守望相助满庭芳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南麓的人工防护林网(2014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内蒙古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

一座座日光温室里,培育的不是奇花异草,而是草原和荒山上常见的“野草”——紫羊茅、石竹、山丹、羊柴、柠条、沙打旺……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兴奋地告诉记者,繁育的这些耐寒耐旱乡土草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内蒙古的生态治理和绿化工程。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蒙古样本”。从治沙到矿区生态恢复,再到城乡绿化,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践行着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

内蒙古还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近期研究制定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等4大制度体系、25项具体制度。

内蒙古每年还向48万户牧民发放财政补贴40多亿元,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希热嘎查的牧民斯庆巴图,有3200亩草场,最多时养过近500只羊。“春天草刚冒出头就被啃光了,年年都得买草料,”他回忆说。

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他遵守政策,把羊压缩到200只,政府每年给他补贴1.5万多元。斯庆巴图说,有了补贴,大伙保护草原的热情高多了,现在许多地方草能长半米来高。

试点编制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财税制度……类似的探索还有不少。得益于生态改善带来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内蒙古主要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已经具备每年稳定调出粮食175亿公斤以上、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的能力,农畜产品加工业也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的地方第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了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风光,每年还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游览观光,成为内蒙古发展旅游等服务业的金字招牌。

编辑:张少虎 标签: 呼麦 渔猎文化 羊柴 零就业 风电装机

精彩热图

瓷娃娃自立生活项目毕业典礼在京举办

新疆18对乡村青年婚礼乘马车巡游3000人祝福